[1]王金南,苏洁琼,万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J].环境保护,2017,45(11):13-17.
[2]Panayotou T.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turning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 [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4):465-484.
[3]任继周.系统耦合在大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科学,1999,51(06):12-14,2.
[4]任继周,贺达汉,王宁,朱兴运,李镇清.荒漠一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耦合与模型[J].草业学报,1995(02):11-19.
[5]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一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一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1994(03):1-8.
[6]江红莉,何建敏.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一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软科学,2010,24(03):63-68.
[7]任志远,徐茜,杨忍.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14-19.
[8]宋永永,米文宝,杨丽娜,郑芳.宁夏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演化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05):922-928.
[9]刘媛,张艳荣.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协调性分析一以甘肃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06):722-726.
[10]贾士靖,刘银仓,邢明军.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05):573-575.
[11]周杰,高芬.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9,35(05):170=176
[12]李铁.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13]李俊.基于熵权法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权重确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51-6852,6854.
[14]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01):25-30.
[15]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01):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