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2, Vol. 42 ›› Issue (2): 150-153.DOI: 10.19754/j.nyyjs.20220130039
辛佳琳 吴顺辉
收稿日期:
2021-10-14
出版日期:
2022-01-30
发布日期:
2022-01-28
作者简介:
辛佳琳(1997-)、女硕士。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管理;吴顺辉(196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Received:
2021-10-14
Online:
2022-01-30
Published:
2022-01-28
摘要: 厘清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路径,是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研究的有益探索,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产业-人口一政策”视角剖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表明:乡村发展与振兴过程中,产业、人口、政策等要素的转型驱动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化,而土地利用转型则是适应乡村转型发展与全面振兴的结果:基于“土地利用转 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土地利用转型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 重要动力,因此,应调整土地数量与空间结构的地利用显性形态与优化土地产权质量,投入产出,功能等十 地利用隐性形态,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以达到助推乡村转型发展与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中图分类号:
.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J]. 农业与技术, 2022, 42(2): 150-153.
[1]宋小青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J]地理学报,2017,72(03):471-487. [2]姚尧.湖南省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8. [3]张文慧、吕晓,史洋洋,等.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图谱特征[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08):80-88. [4]赵丽,张贵军,朱永明,等.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土地多功能转变与特征分析--以河北省唐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06):42-50,97. [5]李全峰,胡守庚,瞿诗进.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201736(08):1489-1502. [6]曲艺,龙花楼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10):1-8. [7]程建,程久苗。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格局、驱动力与转型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60-68. [8]史洋洋,吕晓,郭贯成、等.基于GIS和空间计量的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1):51-60. [9]付慧,刘艳军,孙宏日,等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1].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85-1998. [10]周子靖,姜文达,史作琦、等。东南沿海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甬江流域为例[J1.水土保持通报。202040(02):308-316. [11]龙花楼,屠爽爽。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07):1-6. [12]龙花楼,戈大专、王介勇.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学报,201974(12):2547-2559. [13]龙花楼,陈坤秋.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J]地理学报,2021,76(02):295-309. [14]乔陆印、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内涵重构与系统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2):58-65. [15]Mather A S, Needle C L.The Forest Transition: a TheoreticalBasis [J].Area,199830(2):117-124. [16] Grainger A. Nat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 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 [J].Geography,199580(3):235-245. [17]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02):131-138. [18]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04):637-650. [19]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20]李婷婷,龙花楼.基于“人口-土地一产业”视角的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10):149-155,138. [21]李升发、李秀彬.中国山区耕地利用边际化表现及其机理[J]地理学报201873(05):803-817. |
[1] | . 武陵山民族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研及其政策建议[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53-159. |
[2] | . 基于土地流转规模下冬小麦丰产增效管理技术模式及策略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60-164. |
[3]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农机装备现代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65-168. |
[4] | . 数字赋能生态农业的耦合协调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69-173. |
[5] | . 棉农绿色种植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74-177. |
[6] | . 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供给质量与粮食生产效率耦合调关系[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23-127. |
[7] | .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及耦合协调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28-135. |
[8] | . 农村医疗保险防止农村家庭返贫成效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36-139. |
[9] | . 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振兴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实践探索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40-144. |
[10] | . 贵州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45-149. |
[11] | . 农旅产业融合研究综述[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50-154. |
[12] | . 湖南粮食产业链韧性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测度[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55-159. |
[13] | . 牧民资产结构视角下牧区信贷与保险衔接机制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60-163. |
[14] | . 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67-170. |
[15] | . 乡村数字经济农业绿色发展与产业兴旺[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32-13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