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合作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农业与技术 ›› 2023, Vol. 43 ›› Issue (4): 168-172.DOI: 10.19754/j.nyyjs.20230228038

• 交流园地 • 上一篇    下一篇

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构建及其机理研究

王佳佳 吴沛丽 般红梅 杨洋 吴登涛 令狐雪雪   

  1. 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2.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4; 3.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4.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 出版日期:2023-03-03 发布日期:2023-02-28
  • 作者简介:王佳佳(1997-),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及民族村寨旅游研究;通讯作者殷红梅(1966-),女,教授,博士生 导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研究。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861026,42061028);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21D006)
  • Online:2023-03-03 Published:2023-02-28

摘要: 在“流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地方意义的流变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空间流动理论, 以西江苗寨为例,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的建构及其机理。研究发现:芦笙场作为流动空间构建的引力场在不同文化情景下呈现功能异化的特性;芦笙场的原生空间与旅游建构空间为地方居民与旅游者营造互动交融的空间,并塑造多重社会关系;多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流动空间是集生活、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同心嵌套结构”场域;旅游流所衍生出的多元主体的凝视和作用形成了“流动的网络空间”。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 中居民的身体实践促成社会角色分配与社会关系塑造的变迁,推动流动性地方意义的感知与建构,研究也可为民族旅游地区地方意义流变与地方原真性维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民族旅游村寨, 流动空间, 地方意义, 芦笙场, 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