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秋梅,李志忠,武胜利,等.和田河流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过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06):135-141. [2] 王景新,郭海霞,李琳琳,等.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中国-UNDP新疆和田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案例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11):51-55. [3] 汉瑞英,赵志平,肖能文,等.基于“源-汇”理论和生态阻力(UEER)模型的新疆和田地区沙源扩散路径[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0,42(05):701-710. [4] 宫静.新疆和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 [5] 孙智斌.基于CIS和RS的和田地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6] 俞雪,王旭哲,齐江姣,等.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石河子地区的生产性能研究[J].资源开发与利用,2020(06):108-112. [7] 程贝,韩如冰,刘家齐,等.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耐硒能力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2):150-155. [8] 李威,刘鹏,王涛,等.2种间作模式对5年生苜蓿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37-39. [9] 蔺芳,刘晓静,童长春,等.基于产量效应的间作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光能利用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09):1-15. [10] 刘选帅,孙延亮,张前兵,等.滴管苜蓿不同花期农艺性状特征及与干草产量的关系[J].西北农业学报,2020,29(07):1-10. [11] 李春容,罗言云,王倩娜.不同施肥和土壤保湿处理对康藏高原牧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20,29(07):1-11. [12] 彭琪,何红花,范陈斌,等.硒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20,39(06):1-8. [13] 李玉帅,周岩,赵晓登,等.苜蓿多糖在饲料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20,43(08):1-9. [14] 玉娇,杨宝钰,阿依古丽·艾买尔,等.日粮添加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20,57(0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