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4, Vol. 44 ›› Issue (15): 12-16.DOI: 10.19754/j.nyyjs.202408150003
• 农业科学 • 上一篇
陈静 林馨颖 黄先洲 蔡吓强 阙忠熠 周思思 阙玉林
出版日期:
2024-08-15
发布日期:
2024-08-15
作者简介:
陈静(199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茶叶品质化学与加工技术:通讯作者阙玉林(1966-),男,本科,高级农艺师。
研究方向:园艺。
基金资助:
Online:
2024-08-15
Published:
2024-08-15
摘要: 利用福鼎大白茶加工白茶的萎调工艺的创新是在传统白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借鉴乌龙茶做青工艺摇青 与静置交替过程的原理,兼有继续萎调的作用,在萎调工序中加入微振动与静置交替工序,研制而成的创新型白 茶。通过感官审评对比传统白茶与创新型白茶的品质差异,归纳和总结了福鼎大白茶加工白茶的萎调工艺创新 (微振动→静置回青)技术。结果表明:对比其他处理,微振动时间达900s对创新型白茶品质改善效果明显,初 步证明微振动与静置交替工序加入白茶萎调工艺,对白茶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实际生产意义。
中图分类号:
. 微振动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初探[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5): 12-16.
[1]叶乃兴.茶叶科学·技术与市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袁弟顺.中国白茶[叮.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周宗锷.福鼎白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J].福建茶叶,2024,46(05):32-34. [4]梅字,林璇.2017中国白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J].福建茶叶,2017,39(09):3-5. [5]刘蜻,刘青茹,谌珍,等.松阳高香白茶加工及品质特征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39(06):151-155. [6]范方媛,陈萍,罗文文,等。浙江“春雨2号”品种白茶加工工艺初探[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43(02):229-238. [7]龚淑英,谷兆骐,范方嫒,等.浙江省主栽茶树品种工艺白茶的滋味成分研究[J].茶叶科学,2016,36(03):277-284. [8]乔小燕,吴华玲,陈栋。干燥温度对丹霞白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7,33(11):171-179. [9]陈维,马成英,王雯雯,等.萎调时间对“英红九号”白茶香气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7,38(18):138-143. [10]罗莲凤,马仙花,梁光志,等.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06):847-850. [11]郭陈胜,陶丽明。白茶药理作用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J刀].福建茶叶,2024,46(03):18-20. [12]韩国玮.白茶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研究[J刀.普洱学院学报,2023,39(06):23-25. [13]罗江琼,石雨,罗理勇,等.茶与药茶保健功效的研究进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8(05):170-176. [14]戴伟东,解东超,林智。白茶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21,43(04):1-8. [15]王丽萍。我国福鼎白茶的保健功能及其发展研究[J].福矬茶叶,2020,42(06):43-44. [16]郑思梦,赵峥山,武慧慧,等。白茶药理作用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20,33(03):16-18. [17]周炎花,蔡烈伟,杨双旭,等.铁观音加工白茶的工艺及品质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09):17-22 [18]邬龄盛,陈霖.浅析花香型白茶发展前景[J].福建茶叶,2014,36(06):43-44. [19]游小妹,陈常颂,钟秋生,等.丹桂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06):639-643. [20]成展.乌龙茶连续慢速做青工艺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9. [21]袁弟顺,郑金贵.白茶的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7(02):2-4. [22]陈椽.制茶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3]张应根,王振康,陈林,邬龄盛,王秀萍,陈泉宾。环境温湿度调控对茶鲜叶萎调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2,27(11):1205-1210. [24]潘玉华,黄先洲,周寒松.人工调控萎调室温湿度的白茶加工工艺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05):1144-1148. [25]张磊,吴民亿,杨如兴.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初报[J].茶叶科学技术,2010(03):20-23. [26]李金辉,袁弟顺,岳文杰,等.复式萎调、加温萎调对白茶品质的影响[C].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47-356. [27]陈林海,宋丹丹,潘哲瀚,陈键。白茶萎调工艺研究概述[J].茶叶科学技术,2010(03):4-8. [28]张静.高香型工夫红茶创新工艺技术初步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29]潘玉华,黄震标.高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初制工艺[J].福建茶叶,2012,34(02):15-18. [30]潘玉华,黄先洲,杨晓滨,等.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探究[J].福建茶叶,2017,39(10):3-4. [31]潘玉华,黄先洲.坦洋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创新总结[J].蚕桑茶叶通讯,2012(05):33-36. [32]陈凤月,潘玉华,黄先洲.金观音加工花香坦洋工夫红茶的菱调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2014(04):33-35. [33]吴传惠.白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7):13-14. [34]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 [35]陈静,陈桂信,叶乃兴,等。白茶菱调过程中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表达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1,41(16):17-21. [36]王飞权,冯花,朱晓燕,等。摇青和揉捻工艺对白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9,40(11):2236-2245. |
[1] | .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功能性状网络的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5): 1-6. |
[2] | . 高山植物西藏点地梅种子萌发的适应策略[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1-4. |
[3] | . 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5-9. |
[4] | . 不同优质常规稻品种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与通径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19-23. |
[5] | . 我国高油酸花生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24-26. |
[6] | . 盈必绝实蝇浓饵剂对无花果果园桔小实蝇防治效果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27-31. |
[7] | . 碳酸钠与激动素复合处理对竹叶花椒种子萌发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75-79. |
[8] | . 不同形态硒肥对葛根硒含量和药用成分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1-3. |
[9] | . 贵州主要烟区烤烟物理特性分析及质量水平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4-8. |
[10] | .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茶园土壤呼吸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15-18. |
[11] | . 黔西北山区经果林套种大豆高效种植模式存在问题及建议[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19-22. |
[12] | . 青风藤田间杂草种类危害特点调查及综合防治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23-25. |
[13] | . 南昌市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实践与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30-33. |
[14] | . 新型生物降解膜对烤烟的产质量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34-37. |
[15] | . 贵州烤烟化学特征组分与感官品质典型相关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2): 1-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