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豹,顾益康,文长存。“千万工程”造就万千和美乡村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经验总结[J].浙江
农业科学,2023,64(07):1585-1589.
[2]游和远,张津榕,夏舒怡。基于生态价值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潜力权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优化[J].自然资源学报,
2023,38(12):2950-2965.
[3]何佑勇,徐汉梁,虞舟鲁,等。“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全域土
地综合整治内涵与机制研究一基于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的实践[J].浙江农业学报,2023,35(12):2988-2998.
[4]汤怀志,郧文聚,孔凡婕,等.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的土地整
治与生态修复研究[J].规划师,2020,36(17):5-12.
[5]曲衍波,张彦军,朱伟亚,等.“三生”功能视角下全域土地
综合整治格局与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1(03):
33-39.
[6]龚华,全德,张楚蜻,等.城乡融合视角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
治模式优化[J.规划师,2023,39(12):38-44,52.
[7]刘永强,戴琳,龙花楼,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模式与
生态导向转型一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21,
35(11):71-79
[8]钟文,钟昌标,郑明贵。差别化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路径
及减贫效应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02):
93-102.
[9]程文仕,王乾,焦云腾,等。基于模拟退火算法优化投影寻踪
模型的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
(05):1-5.
[10]董鹏达,董欣,朱菁,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域下的乡村
空间重构路径一以汉中市谢村镇26个村庄为例[J].南方
建筑,2024(04):42-53.
[11]李寒冰,金晓斌,孙瑞,等.“强一弱可持续”视角下土地整
治对区域脱贫的贡献度[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
(03):642-657.
[12]肖梅,汪磊。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与障碍
因子分析一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
究,2022(02):7-11.[13]鲁胜晗,朱成立,周建新,等。生态景观视角下土地整治的
生态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05):311-
317.
[14]张雪松,张茂茂,王全喜,等.基于CW-GRAP模型的随州
市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
(03):318-324.
[15]李雪梅,袁萍,黄凌湖,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乡村类型
识别与演变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都市边缘区为例[J].生态
与农村环境学报,2023,39(08):981-989.
[16]张超正,杨钢桥.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前后农户生计资本变化
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0):90-96.
[17]王歌,汪文雄,毛斌红,等。生计资本对农地整治农户有效
参与的影响研究一基于路径分析与组态分析的双重视角
[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03):93-100.
[18]徐忠国,卓跃飞,陈阳,等。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多
主体行为逻辑一以杭州临安为案例[J].中国土地科学,
2024,38(01):105-113.
[19]罗秀丽,杨忍.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空间生产机制及其效应
一以广东省窑塘村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
(08):2085-2101.
[20]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
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21]吴诗姬,祝浩,卢新海,等。不同模式土地整治、农地细碎
化与农户生态生产行为一以农药、化肥施用为例[J].中
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01):1-10.
[22]何硕研,方相,杨钢桥。土地综合整治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
吗?一来自湖北省部分乡村的证据[J].中国土地科学,
2022,36(04):107-117.
[23]吴得峰.陕西省靖边县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耦
合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22,42(02):228-234.
[24]陈航,王跃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评价
及障碍因素诊断[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
(03):239-248.
[25]应苏辰,金晓斌,罗秀丽,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
空心化治理的作用机制探析:基于乡村功能演化视角[J]·
中国土地科学,2023,37(11):84-94.
[26]张梦娣,黄波,张涛。农户视角下土地整治与减贫满意度
一基于5省区869户农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
与区划,2020,41(10):115-121.
[27]吴诗姬,丁如,匡兵,等.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
率的影响研究一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
土地科学,2023,37(11):95-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