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伯华,罗琴,刘沛林,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09):207-214,232.
[2]刘宇坤.彝支阿细村落中天主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本土化[J].中国天主教,2020(04):52-60.
[3]高莉莎.“好日子”的社会文化合成一对红河哈尼族彝族地方社会婚期选择的民族志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21(04):143-154.
[4]陈蕊,刘扬.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9):76-80.
[5]张琳,杨珂.旅游发展下村民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依恋感知研究一以云南沙溪寺登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2):104-109.
[6]张睿婕,高元,李佳奇.近30年来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进程及展望一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解析[J].现代城市研究,2021(11):1-7,15.
[7]严明.西双版纳文化、环境特征及建筑形态浅析[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91(Z1):27-33.
[8]疑泽龙,刘宏茂,段其武.开发西双版纳村寨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地区经济[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01):67-68
[9]方乐,缪文升.少数民族法律文化形态与现代化一以云南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71-75.
[10]卢宏.云南民族村寨旅游绿色管理初探一以大沐浴村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06):82-87.
[11]袁瑞玲,杨文忠.怒江峡谷农村聚落分布和民居类型[J].建筑科学,2011,27(S2):147-150.
[12]李建华,夏莉莉.文化生态层级理论下的西南聚落形态以大理喜洲聚落为例[J].建筑学报,2010(S1):55-57.
[13]陈倩.传统聚落形成机制研究框架一以云南滇西北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0,28(05):166-168.
[14]吴佳倚,陈亚颦,李琴.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构建[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21,33(05):8-15,24.
[15]佟玉权.基于G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4,29(04):44-51.[16]刘娜,李海波,宋钰红.文化景观视角下古墨村落的特征与价值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03):75-80
[17]陈蕊,麻永洪,刘扬.不同时期交通因素作用下的滇西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格局演变[J].装饰,2020,326(06):81-85.
[18]杨宇亮,张丹明,党安荣,等.村落文化景观形成机制的时空特征探讨一以诺邓村为例[J].中国园林,2013,29(03):60-65.
[19]王海燕,娄阳,苗壮,等.舞台真实理论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一以澜沧县老达保原生态实景演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03):325-330.
[20]柯月嫦,吴映梅,吴清。地方本性视角下多民族聚居村落研学资源挖掘与产品设计研究一以红河州城子古村为例[J]地理教学,2021(10):49-53.
[21]汪雄,袁际学.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村寨体育旅游开发的行动逻辑与实践理性一基于云南弥勒可邑村的田野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6):79-86.
[22]王贤全,石高峰.嬗变与复兴:一个母系文化村落的人类学考察一以丽江宁蒗县瓦拉别村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9(02):135-141.
[23]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006(06):45-60.
[24]程海帆,李楠,毛志容。传统村落更新的动力机制初探基于当前旅游发展背景之下[J].建筑学报,2011(09):100-103.
[25]唐雪琼,钱俊希,陈岚雪.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一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05):835-844.
[26]孙九霞.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7,32(01):1-3.
[27]陈进先,陈倩,翟辉。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一以晋宁县雷响田村为例[J].价值工程,2018,37(16):283-285.
[28]杨福泉.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问题与路径一以云南丽江的几个传统村落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5):85-93.
[29]杨姗姗.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模式一基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9(10):90-96.
[30]角媛梅,肖笃宁,程国栋.亚热带山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实证研究一以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为例[J].山地学报,2002(03):266-271.
[31]谭恒,刘扬.基于文化遗产目标的云南传统村落价值评价与分类保护[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6(04):92-100.
[32]郑金燕,徐丽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一以云南省沙溪镇为例[J].学理论,2015(34):21-22.
[33]张军,赵一亭.可持续导向的传统村落旅游服务系统设计研究—以阿者科为例[J].生态经济,2019,35(12):222-229.
[34]朱良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再思[J].南方建筑,2020(02):62-67.
[35]李淼,朱蕾.传统聚落旅游开发中的迪斯尼逻辑[J].建筑师,2005(04):97-98.
[36]车震宇,赵树强.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风貌的利弊影响一以大理市环洱海区域为例[J].华中建筑,2009,27(03):229-233.
[37]王培家,章锦河,孙枫,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21,41(09):204-213.
[38]杨庆.试论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93-97.
[39]李琛,吴映梅,高彬嫔,等.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及驱动力探测一以环洱海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04):220-229.
[40]韩丽,戴必辉,陈爱梅,等.云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6(05):4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