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3, Vol. 43 ›› Issue (10): 82-87.DOI: 10.19754/j.nyyjs.20230530019
赵思宇 李德林 李凯
出版日期:
2023-05-30
发布日期:
2023-05-30
作者简介:
赵思宇(1997-),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研究。
基金资助:
Online:
2023-05-30
Published:
2023-05-30
摘要: 基于淮海经济区的土地利用与能源消耗测算碳源或碳汇总量,通过测算碳源经济贡献系数和碳汇生态承载系数,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碳排放低碳发展区、碳强度控制区、碳汇功能区和高碳优化区。研究发现:淮海经济区跨省域尺度碳排放格局差异明显、碳源总量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经济贡献度与生态承载度不匹配等问 题,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分区施策等策略。
中图分类号:
. 准海经济区碳排放空间格局与优化策略[J]. 农业与技术, 2023, 43(10): 82-87.
[1]杨璐.浅谈我国碳排放的危害及对策建议[J].中国外资,2012(12):227-228. [2]李缘缘,魏伟,周俊菊,郝瑞军,陈帝伯.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协调分区[J].环境科学,2023,44(03):1267-1276. [3]王少剑,王泽宏,方创琳.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52(08):1613-1626. [4]苑韶峰,唐奕钰.低碳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9,39(02):190-198. [5]王智勇,胡纯广,张毅,刘合林.湖北省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特征与优化对策[J].规划师,2022,38(01):24-31. [6]赵先超,牛亚文,肖杰,张子兮.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岳阳市碳排放时空格局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22,36(01):10-19,2. [7]徐英启,程钰,王晶晶,刘娜.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5):1261-1276. [8]胡梦姗,叶长盛,董倩,刘彦.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碳足迹深度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研究,2022,35(10):2282-2292. [9]顾张锋,徐丽华,马淇蔚,施益军,陆张维,吴亚琪.浙江省都市区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6):1524-1539. [10]刘芳,吕宁.建设用地碳排放驱动因子及脱钩效应贡献分析一以安徽省为例[J].生态经济,2022,38(06):35-40,79. [11]陈芷君,刘毅华,林华荣.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分析[J].生态经济,2018,34(05):26-32. [12]孟梅,崔雪莹,王志强.低碳视角下鸟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9):261-265. [13]刘慧灵,伍世代,韦素琼,林蕙灵,王强.基于低碳经济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一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7,37(06):202-208. [14]田云,林子娟.巴黎协定下中国碳排放权省域分配及减排潜力评估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4):921-933 [15]韩楠,罗新宇.多情景视角下京津冀碳排放达峰预测与减排潜力[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5):1277-1288. [16]刘晔,陈银蓉,袁凯华,刘秋形.城市土地利用碳减排潜力研究一以武汉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05):638-645,699 [17]孙赫,梁红梅,常学礼,崔青春,陶云.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空间关联[J].经济地理,2015,35(03):154-162. [18]肖宏伟.中国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J].阅江学刊,2013,5(05):48-57. [19]杨阳.贵州省土地利用的碳补偿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
[1] | . 山地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时空格局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78-85. |
[2] | . 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86-92. |
[3] | . 科尔沁左翼中旗土地沙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93-97. |
[4] | . 人工湿地在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01-105. |
[5] | . 东北地区积雪典型年的大气环流综合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54-61. |
[6] | . 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2-68. |
[7] | . Cd污染对艾纳香根际土壤因子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9-74. |
[8] | . 区域三生系统同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75-80. |
[9] | . 乡村振兴中水文地质调查与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1-85. |
[10]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宏观风资源评估与风电场选址[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6-90. |
[11] | . 基于GIS的藏东南泥石流灾害风险预警系统研发[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91-96. |
[12] | . 容县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2-97. |
[13] | .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现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8-100. |
[14] | . 新发展阶段视角下的干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1-106. |
[15] | . 一株产电菌的产电性能及低温沼气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7-11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