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4, Vol. 44 ›› Issue (7): 78-85.DOI: 10.19754/j.nyyjs.20240415016
樊华 赵翠薇
出版日期:
2024-04-15
发布日期:
2024-04-15
作者简介:
樊华(1997-),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通讯作者赵翠薇(1968-),女,教授。研究方向:土地管理
与资源开发。
基金资助:
Online:
2024-04-15
Published:
2024-04-15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涝灾害已成为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究山地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 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参考。通过建立洪涝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黔中城市群2010一2020年的洪涝韧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黔中城市群城市洪涝韧 性整体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且空间分异明显,北部和中部提升速度较快,南部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分区域看,洪 涝韧性的标准差椭圆均呈现“东北一西南”向分布格局,整体来看,椭圆面积逐渐缩小,重心北移趋势明显;社 会基础和经济条件是影响城市洪涝韧性的主导因素,自然本底与其它因子经交互作用后,对城市洪涝韧性的影响 显著提升。未来发展应注重多因素对城市洪涝韧性的综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
. 山地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时空格局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78-85.
[1]陈晓红,娄金男,王颖.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12):2000-2009. [2]陈轶,葛怡,陈睿山,等.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外城市韧性研究新进展一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灾害学,2020,35(02):136-141. [3]容志.金面提升应对水安全风险的城市韧性[J].国家治理,2021(41):24-27. [4]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48-54. [5]李雪铭,刘凯强,田深圳,等.基于DPSR模型的城市人居环境韧性评价一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22,37(01):54-62. [6]刘彦平.城市韧性系统发展测度一基于中国288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06):93-100. [7]Aydin N Y,Duzgun H S,Wenzel F,et al.Integration of stresstesting with graph theory to assess the resilience of urban road networksunder seismic hazards [J].Natural Hazards,2018,91 (1):1-32. [8]Ramezani R,Farshchin A.Urban Resili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with Urban Poverty [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21(4):147. [9]Nystro M,Jouffray J B,Norstromon A V,et al.Anatomy and re-silience of the global production ecosystem J].Nature,2019,575(7781):98-108. [10]Liao K H,Le TA,Van Nguyen K.Urban design principles forflood resilience:Learning from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living withfloods in the Vietnamese Mekong Delta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155:69-78. [11]Marsal-llacuna M L,Segal M E.The Intelligenter Method (I)for making "smarter"city projects and plans [J].Cities,2016,55(6):127-138.[12]朱金鹤,孙红雪.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20,34(02):72-79. [13]王松茂,牛金兰.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动态演化及障碍因子分析[J].经济地理,2022,42(08):51-61. [14]石龙宇,郑巧雅,杨萌,等.城市韧性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2,42(14):6016-6029. [15]张悦倩,刘全龙,李新春.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研究[J].城市问题,2022(05):17-27. [16]程慧,游珊.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的协调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1(02):59-69. [17]胡艳,陈雨琪,李彦.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1):143-154,175-176. [18]白帅,吴金华,王祯.河南省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性[J].水土保持通报,2022,42(01):308-316. [19]焦柳丹,王驴文,张羽,等.基于多木桶模型的长三角城市群韧性水平评估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4,33(01):96-106. [20]仇保兴.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韧性城市设计方法及原则[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0):1-3. [21]颜文涛,李子豪,付磊.基于“形态一网络一功能”的城市韧性评估方法一以十堰市中心城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3(01):1-8. [22]程朋根,付家能,李聪毅,等.城市韧性量化评估研究进展[J].灾害学,2023,38(03):139-147. [23]林陈贞,郑艳,孙劭.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测度一以长三角城市应对雨洪风险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3(01):18-24. [24]贺山峰,梁爽,吴绍洪,等.长三角地区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时空演变及其关联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09):1988-1999. [25]蒋硕亮,陈贤胜.洪涝情景下城市韧性评估及障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2,38(24):63-67. [26]孟晓静,陈鑫,陈佳静,等.组合赋权-TOPSIS在洪涝灾害下城市区域韧性评估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3,23(05):1465-1473. [27]巨克英.基于气象灾害预报和历史灾损资料的风险评估模型及应用[J].青海农林科技,2016(02):51-55. [28]王林,秦其明,李吉芝,等.基于GS的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研究[J].测绘科学,2004(03):48-51,6. [29]黄国如,陈文杰,喻海军.城市洪涝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构建与评估[J].水科学进展,2021,32(03):334-344. [30]何卫华,车伍,杨正,等.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路研究[J].给水排水,2012,48(09):42-47. [31]周宏,刘俊,高成,等.我国城市内涝防治现状及问题分析[J].灾害学,2018,33(03):147-151. [32]贺一雄,赵咏梅,赵翠薇.鸟蒙山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一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贵州科学,2021,39(04):53-60. [33]向征,高海丽.黔中城市群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分析[J].人民长江,2023,54(09):106-113. [34]陈长坤,陈以琴,施波,等.雨洪灾害情境下城市韧性评估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04):1-6. [35]霍晓萍,孟雅楠,任艺,等。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投资吸引力评价研究一以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21(12):168-171. [36]刘愿理,廖和平,李涛,等.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1):271-279. [37]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01):116-134. [38]杨骞,王珏,李超,等.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10):21-37. [39]黄安,许月卿,卢龙辉,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03):503-518. |
[1] | . 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86-92. |
[2] | . 科尔沁左翼中旗土地沙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93-97. |
[3] | . 人工湿地在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01-105. |
[4] | . 东北地区积雪典型年的大气环流综合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54-61. |
[5] | . 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2-68. |
[6] | . Cd污染对艾纳香根际土壤因子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9-74. |
[7] | . 区域三生系统同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75-80. |
[8] | . 乡村振兴中水文地质调查与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1-85. |
[9]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宏观风资源评估与风电场选址[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6-90. |
[10] | . 基于GIS的藏东南泥石流灾害风险预警系统研发[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91-96. |
[11] | . 容县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2-97. |
[12] | .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现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8-100. |
[13] | . 新发展阶段视角下的干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1-106. |
[14] | . 一株产电菌的产电性能及低温沼气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7-111. |
[15] | . 湖北省农村小微水体现状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初探[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12-11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