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4, Vol. 44 ›› Issue (6): 62-68.DOI: 10.19754/j.nyyjs.20240330015
李倩 邵景安
出版日期:
2024-03-30
发布日期:
2024-03-30
作者简介:
李倩(1999-),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通讯作者邵景安(1976-),男,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
基金资助:
Online:
2024-03-30
Published:
2024-03-30
摘要: 为探究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依据多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 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研究区2000一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并综合考察其演变 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一2020年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除旱地和水田面积呈减少趋势外, 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而建设用地增幅最大,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小于0.3%;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差异,旱地和水田转出为建设用地是主要转移趋势,在空间上主要发生在 区县中心周边地区;高程、气温和坡度等自然因素是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因素次 之。
中图分类号:
. 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2-68.
[1]华文剑,陈海山,李兴.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14,29(09):1025-1036. [2]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69(01):3-14. [3]陈菁,谢晓玲.海峡西岸快速城市化中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0,30(11):1885-1889. [4]倪九派,邵景安,李阳兵,等.近10年重庆土地利用平衡及未来情景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08):1591-1599. [5]王军,顿耀龙.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综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05):798-808. [6]史利江,王圣云,姚晓军,等.1994-2006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468-1479. [7]赵兴国,潘玉君,丁生,等.中国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及时空格局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03):196-204. [8]刘春芳,王川.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土丘陵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一以榆中县为例[J].生态学报,2018,38(20):7300-7311. [9]Poeplau C,Don A,Vesterdal L,et al.Temporal dynamics of soilorganic carbon after land-use change in the temperate zone-carbonresponse functions as a model approach [J].Global Change Biolo-y,2011,17(07):2415-2427. [10]Seto K C,Giineralp B,Hutyra L R.Global forecasts of urban ex-pansion to 2030 and direct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and carbon pool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ces of the UnitedStates of America,2012,109(40):16083-16088. [11]Arias-Ortiz A,Serrano 0,Masque P,et al.A marine heatwavedrives massive losses from the world's largest seagrass carbonstocks J].Nature Climate Change,2018,8 (04):338-344. [12]唐华俊,吴文斌,杨鹏,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9,64(04):456-468. [13]刘康,李月娥,吴群,等.基于Probit回归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一以南京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07):2131-2138. [14]魏伟,周婕,许峰.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模拟一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2):174-179. [15]段红腾,吴发启,杨一凡,等.近10年巴音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02):172-177. [16]金良.基于3S技术的天然草原土地利用动态研究一以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04):121-126. [17]陈莉莉.鄂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0. [18]贺舒琪.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与情景模拟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1. [19]胡苗.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20]张臣,吴克宁,陈涛,等.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12(04):14-18. [21]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5,35(05):148-154,197. [22]王玲,米文宝,王鑫,等.限制开发生态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一以宁夏西吉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1):51-57. [23]Wang J F,Zhang T L,Fu B J.A measure of spatial stratifiedheterogeneity [J].Ecological Indicator,2016,67:250-256 [24]杨丽萍,张静,贡恩军,等.GEE联合多源数据的西安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22,38(02):279-288. [25]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01):83-89. [26]任钰覃,吴勇.阆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04):404-412. [27]乔伟峰,盛业华,方斌,等.基于转移矩阵的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演变信息挖掘一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08):1497-1507. [28]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01):116-134. [29]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一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第四纪研究,2000(03):229-239 [30]谭少军,刘洋,朱小婕,等.长江上游平原丘陵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输出特征和驱动机制[J].环境科学,2022,43(06):3128-3139. [31]董海平,牛俊杰,林菲,等.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3(01):78-84. [32]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等.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12):1411-1420. |
[1] | . 山地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时空格局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78-85. |
[2] | . 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86-92. |
[3] | . 科尔沁左翼中旗土地沙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93-97. |
[4] | . 人工湿地在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01-105. |
[5] | . 东北地区积雪典型年的大气环流综合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54-61. |
[6] | . Cd污染对艾纳香根际土壤因子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9-74. |
[7] | . 区域三生系统同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75-80. |
[8] | . 乡村振兴中水文地质调查与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1-85. |
[9]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宏观风资源评估与风电场选址[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6-90. |
[10] | . 基于GIS的藏东南泥石流灾害风险预警系统研发[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91-96. |
[11] | . 容县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2-97. |
[12] | .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现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8-100. |
[13] | . 新发展阶段视角下的干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1-106. |
[14] | . 一株产电菌的产电性能及低温沼气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7-111. |
[15] | . 湖北省农村小微水体现状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初探[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12-11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