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4, Vol. 44 ›› Issue (22): 88-95.DOI: 10.19754/j.nyyjs.20241130018
• 资源环境 • 上一篇
李晨 杨槿
出版日期:
2024-11-30
发布日期:
2024-11-30
作者简介:
李晨(2000-),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通讯作者杨槿(1988-),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基金资助:
Online:
2024-11-30
Published:
2024-11-30
摘要: 乡村振兴示范县是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示范。本文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 估计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我国2022年、2023年两批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呈现集聚、不均衡分布特征,但其不均衡程度逐年减弱。空间分布格 局具有高密度集聚区数量逐年增加、范固不断扩大的演变特点,目前已形成苏南一上海一浙北高密度集聚区,以 及吉中南、京津唐、关中一晋西南、陇东、徐州宿迁、江浙沪皖沿江地区、湘东北、黔中、广佛和桂东等次高密 度集聚区。从单因子作用看,与最近省会或直辖市距离、省内4A及以上景区数量、乡村人口和村卫生室数量对 乡村振兴示范县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较高;从双因子交互作用看,高程分别与示范县同最邻近省会或直辖市的距 离、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乡村人口3类因子交互作用下的解释力最高;从各维度对示范县空间分异的综合解释力 上看,区位交通是影响示范县空间分异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有助于识别我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分布规律,对于合 理调配资源、优化乡村振兴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 我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2): 88-95.
[1]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路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 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1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O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 作的意见:二O二二年一月十四日[N].人民日报,2022-02 -23(01). [3]中办国办印发《乡村矬设行动实施方案》[N].人民日报, 2022-05-24(01). [4]穆燕鸿,王杜春,迟凤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村电子商务 影响因素分析一以黑龙江省15个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为例 [J].农业技术经济,2016(08):106-118. [5]穆燕鸿,王杜春。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实证分 析一以15个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为例[J].江苏农业 科学,2016,44(05):608-611,619 [6]汪字明,刘通,张海霞.基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沙雅胡杨生态旅 游示范县建设研究[J].旅游论坛,2010,3(01):34-38. [7]郭艺,曾刚,杨阳,等。电商示范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创业 活力的影响[J].地理研究,2024,43(01):105-120. [8]刘详,桑红斌,孙志贤。“两山”理论示范县生态福利绩效评 价[J].生态经济,2023,39(09):206-214. [9]何小芊,郭芸.中国旅游百强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J].千早区资源与环境,2021,35(09):193-200. [10]王明康,刘度平。休闲农业效率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以华东地区81个示范县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0,36(03):133-140. [11]周蕾,熊礼阳,王一晴,等.中国贫困县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空间耦合关系[J].经济地理,2017,37(10):157-166. [12]陈炜,刘苗苗,杨连娇。西部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22,39(04):85-90. [13]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 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EB/OL].htps:/vw.gow. cn/zhengce/zhengceku/2022 -07/21/content 5701994.htm. 2022-07-14. [14]王劲蜂,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 2017,72(01):116-134 [15]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 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7,37(06):895-903. [16]陈刚,吴清,杨俭波,等。中国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 征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1,41(06):196-204. [17]王铁,郃鹏飞。山东省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影 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11):161-168. [18]陈秧分,刘玉,王国刚.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 兴战路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9):1403- 1411. [19]黄瑛,张伟。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J].现代城市研究,2010,25(10):74-79. [20]武红霞.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分析—评《新乡建与乡村旅游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创 新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3):242, 298. [21]何银春,彭铮华.中国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及乡 村振兴响应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47(03):346-358. [22]赵周华.中国农村人口变化与乡村振兴:事实特征、理论阐 释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04):18-27. [23]白描。乡村振兴背景下健康乡村建设的现状、间题及对策 [J].农村经济,2020(07):119-126. [24]汪字明,刘通,张海霞.基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沙雅胡杨生态 旅游示范县建设研究[J].旅游论坛,2010,3(01):34- 38. [25]郭艺,曾刚,杨阳,等。电商示范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创 业活力的影响[J].地理研究,2024,43(01):105-120. [26]杨忍,徐茜,余昌达。中国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农村发展的空 间协同性及影响机制解析[J].地理科学,2016,36(07): 1017-1026. [27]杨莉,杨德刚,张豫芳,等。新疆区域基础设施与经济耦合 的关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03):345-352. |
[1] | . 东北边境县域的城镇化格局及其驱动力[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1): 62-67. |
[2] | . 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与城镇化时空相关性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1): 68-73. |
[3] | . 平凉市水土保持区划思路与成果分析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1): 74-78. |
[4] | . 基于可视化叙述性偏好法的社区绿道低碳出行环境评价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1): 79-85. |
[5] | . 基于随机森林的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1): 90-93. |
[6] | . 荒野保护视角下普洱市土地利用格局多情景模拟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0): 83-91. |
[7] | . 基于InVEST-MGWR模型的粤东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0): 97-102. |
[8] | . 双碳目标下黑龙江省稻田甲烷排放核算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0): 110-113. |
[9] | . 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土壤盐碱化监测应用综述[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9): 80-83. |
[10] | . 师宗县建成区土地利用与热环境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9): 84-90. |
[11] | .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结构与功能简述[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9): 91-94. |
[12] | . 马鞍山向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调查及脆弱性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9): 95-101. |
[13] | . 玉米ZmWD40s基因家族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8): 28-34. |
[14] | . 黑龙江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8): 81-86. |
[15] | . 典型喀斯特地区农村水系主要问题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8): 87-9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