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5, Vol. 45 ›› Issue (7): 34-39.DOI: 10.19754/j.nyyjs.20250415008
• 农业科学 • 上一篇
陈明太 梁龙 金丽娟
出版日期:
2025-04-15
发布日期:
2025-04-15
作者简介:
陈明杰(2001-),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通信作者梁龙(1973-),男,博士,教投。研究方向:泛生
态学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4-15
Published:
2025-04-15
摘要: 硒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长寿因子”,日常饮食是人体获取硒元素的主要途径,粮食合理硒富集成为含硒 和富硒产品,能极大改善缺硒人群的健康状况。贵州是典型缺硒地区,本文通过分析贵州多地主粮的含硒情况, 探索影响主粮硒含量的因素,并提出合适有效的作物补硒方式,以为贵州富硒农产品生产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
. 贵州省主粮硒富集现状及强化策略[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34-39.
[1]颜世铭,李增禧,熊丽萍。微量元素医学精要I。微量元素的 生理作用和体内平衡[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09):1 -48. [2]伊虎英,郝玉怀,鱼宏斌,等。硒肥对低硒区谷子籽粒含硒量 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1(01):47.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4]姚远溪,顾艳耿,吕蒙,等。富硒蔬菜和谷物与人体健康分析 [J].农产品加工,2018(24):80-82,85. [5]周志刚.植物体中硒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海洋科学,1997,21(01):29-33. [6]吴兴盛.福建省武平县富硒土壤特征及成因分析[J].物探与 化探,2021,45(03):778-784. [7]Moreno Rodriguez M J,Cala R V,Jimenez B R.Selenium distri- bution in topsoils and plants of a semi-arid Mediterranean environ- ment [J.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Health,2005,27 (5/ 6):513. [8]陈婷,李廷亮,张晋丰,等.原平市玉米种植区土壤微量元素 与有机质和pH的关系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 (05):14-19,26. [9]Flora S J S,Behari R J,Ashquin M.Time dependent protective effect of selenium against cadmium-induced nephrotoxity and hepato- toxicity [J].Chem biol interact,1982,42:345-351. [10]刘燕,蒋光霞.硒对镉胁迫下油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08,37(03):47-50. [11]李敏,高俊全,李筱薇。硒对铅毒性的拮抗作用[J].卫生 研究,2005(03):375-377. [12]董莉丽,郑粉莉.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质的 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06):10-15. [13]全双梅,连国奇,秦趣,等。贵州省开阳县土壤硒含量及其 制约因素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48(02): 105-109. [14]连国奇,全双梅,秦趣.贵州省开阳地区富硒农作物分析 [J].安微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7(13):128- 129. [15]邓荣.贵州饲料含硒情况及缺硒症的预防[J].贵州畜牧兽 医,1995(02):30. [16]何邵麟,陈武,莫春虎,等。贵州乌蒙山区土壤-农作物体系 硒-锌分布特征研究[J].生物技术进展,2017,7(05): 557-562. [17]杨红芸,苟体忠,孙大方。农产品中硒的分布特征[J].江 苏农业科学,2014,42(06):10-13. [18]刘艳娟.贵州省沿河县土壤及特色农产品硒锌锗调查研究 [D].贵阳:贵州大学,2009. [19]蒲帅,钱晓莉,毛旭,等。贵州典型富硒区农作物对硒的富集转运特征研究[J].地球与环境,2023,51(06):612- 619. [20]骆振华,王彪,黄庆,等。贵州省水城县耕地土壤硒元素地 球化学特征及富硒农业应用[J].贵州地质,2020,37 (04):502-511,525. [21]郭永福,何承真,王金元,等.贵州省开阳县耕地土壤与农 作物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贵州地质,2020, 37(04):518-525. [22]石明科,杨新.瓮安县农产品安全性及富硒状况评价[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3,41(07):34-36. [23]池忠志,杨洋,杨福明,等。生产富硒稻谷的硒肥施用技术 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06):2289-2292. [24]刘春梅,张明聪,王孟雪,等.孕穗期叶面施硒对水稻生育 后期氮吸收和硒含量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0, 51(04):425-431. [25]周鑫斌,施卫明,杨林章.叶面喷硒对水稻籽粒硒富集及分 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44(01):73-78. [26]肖利杰,刘春梅,李梅,等。施硒对水稻硒·氮·磷·钾含 量及产量的影响[J].安微农业科学,2015,43(34):59-61. [27]黄炎宏.元素硒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概述[J].山东工业技术, 2013(05):10,35. [28]郝玉波,刘华琳,慈晓科,等。施硒对两种类型玉米硒元素 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 (02):411-418. [9]刘乔斐,谢世学,杜小平,等.叶面施硒浓度和喷施次数对 春玉米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23,32 (09):1336-1344. [30]岳竞之,孙迷平,牛小沛,等.叶面施硒对玉米籽粒硒含量、 产量的影响及富硒玉米安全生产[J].耕作与栽培,2023, 43(01):7-11,17. [31]余江敏,黄梅燕,杨苛,等。不同质量浓度外源硒对鲜食玉 米硒富集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作物研究,2022,36 (03):207-210. [32]曹德宾.富硒马铃薯生产技术[J].农业知识,2016(05): 56-57. [33]杨培培.施硒对马铃薯硒素转化及品质的影响[D].新乡: 河南科技学院,2020. [34]杨德平.马铃薯聚硒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 45(33):52-53,56. [35]黄思思,查升,余侃,等.生物有机硒对马铃薯产量及硒含 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3):71-74. [36]冯时钦,麦日桂,赵敏.儿几种硒肥对马铃薯块茎富硒效果的 试验报告[J].农业与技术,2019,39(08):41-42. [37]高虎,穆晓国,安磊,等。蛋氨酸硒不同增施方式对南瓜品 质、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3, 51(11):153-159. [38]黄婷苗,于荣,王朝辉,等。不同硒形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 硒吸收利用的影响及残效[J].作物学报,2022,48(06): 1516-1525. [39]袁伟玲,刘志雄,吴金平,等。不同施硒方式对叶用莴苣产 量、含硒量和硒转化率的影响[J].中国蔬菜,2021(02): 80-84. |
[1] | . 油茶果壳和油茶饼粕的组分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6-11. |
[2] | . 引种大豆新品系适应性综合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12-16. |
[3] | . 百香果抗黄瓜花叶病毒砧木筛选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21-24. |
[4] | . 农业废弃物秸秆基质生产马铃薯原原种水肥调控技术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25-29. |
[5] | . 基于MaxEnt模型的未来气候情景下垂序商陆影响因子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30-33. |
[6] | . 聚乙二醇模拟干旱胁迫对木蓝属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11-16. |
[7] | . 平贝母生物碱提取纯化方法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17-20. |
[8] | . 不同浓度洗洁精和洗手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21-24. |
[9] | . 椰糠复配基质对软枣你猴桃硬枝扦插生长特性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25-32. |
[10] | . 热胁迫条件下燕麦热激蛋白基因表达模式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33-36. |
[11] | . 观赏油菜品种在日喀则市的引种试验初报[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37-40. |
[12] | . 不同膜下滴灌灌水量对景电灌区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41-44. |
[13] | . 超标水稻提前监测模型探索[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54-57. |
[14] | . 基于深度学习的西瓜病虫害检测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5): 1-6. |
[15] | .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玉米害虫绿色防控技术[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5): 7-1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