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2, Vol. 42 ›› Issue (15): 56-61.DOI: 10.19754/j.nyyjs.20220815014
常青 蔡为民
出版日期:
2022-08-14
发布日期:
2022-08-15
作者简介:
常青(1998-),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土地利用碳排放;通讯作者蔡为民(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基金资助:
Online:
2022-08-14
Published:
2022-08-15
摘要: 以2009一2018年为时间序列,计算天津市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运用kya恒等式及LMDI模型对建设用地碳排放效应进行分解。基于EKC假说及Tio脱钩分析法,量化建设用地规模和碳排放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天津市提高国土空间管控水平及制定深度减排战略提供实证参考。结果表明:天津市建设用地规模持续增加,而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分别是拉动和减缓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较小。建设用地规模和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两者脱钩状态在短期内呈现出波动趋势,但整体向着良好状态转变。
中图分类号:
. 基于EKC检验及Tapio模型的建设用地规模 和碳排放耦合关系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2, 42(15): 56-61.
[1]马远,刘真真.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21,37(07):35-43. [2]Yuan J H,Xu Y,Hu Z,et al.Peak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emissions in China [J].Energy policy,2014,68:508-523. [3]魏燕茹,陈松林.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性与碳平衡分区[J].生态学报,2021,41(14):5814-5824. [4]赵荣钦,黄贤金,刘英,等.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及政策框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5):51-56. [5]毛熙彦,林坚,蒙吉军.中国建设用地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34-40. [6]马晓哲,王铮.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源汇的影响研进展[J].生态学报,2015,35(17):5898-5907. [7]Lin Z,Tiemao S,Yuanman H.Chang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trend predi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effect based on STIRPAT model[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Theoretical Nanoscience,2016,13(5):3303-3311. [8]Ussiri D A N,Lal R.Carbon Sequestration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M].Berlin: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7:61-76. [9]李建豹,黄贤金,揣小伟,等.基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约束的碳排放配额分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2):72-77. [10]赵荣钦,黄贤金,揣小伟.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误区和未来趋向[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2):83-92 [11]杜官印.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05):32-36. [12]於冉,黄贤金.碳排放峰值控制下的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7):66-72. [13]蔡苗苗,吴开亚.上海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4):499-505. [14]李国煜,王嘉怡,曹宇,等.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04):69-77. [15]张梅,黄贤金,揣小伟,等.胡焕庸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及其碳排放差异[J].资源科学,2019,41(07):1262-1273. [16]张润森,濮励杰,文继群,等.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05):723-733. [17]袁凯华,甘臣林,杨慧琳,等.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增长的EKC验证及特征分解研究一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01):56-64. [18]杨欣,谢向向.武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58-165. [19]张思齐,陈银蓉.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相关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01):244-249. [20]李键,毛德华,蒋子良,等.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因素分解及脱钩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08):28-34,66. [21]游和远,吴次芳,沈萍.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测度及其特征解释[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1):4-9. [22]陈祥兵.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碳排放影响及其结构性减排效应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7. [23]代如锋,丑洁明,董文杰,等.中国碳排放的历史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01):80-86. [24]马肖迪,谭晓波.基于LDI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9,33(06):60-66. [25]周正柱,王俊龙.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检验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1):185-193. [26]舒璜.基于Tapio模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27]潘竟虎,张永年,中国能源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化及脱钩效应[J].地理学报,2021,76(01):206-222. |
[1] | . 山地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时空格局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78-85. |
[2] | . 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86-92. |
[3] | . 科尔沁左翼中旗土地沙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93-97. |
[4] | . 人工湿地在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01-105. |
[5] | . 东北地区积雪典型年的大气环流综合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54-61. |
[6] | . 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2-68. |
[7] | . Cd污染对艾纳香根际土壤因子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9-74. |
[8] | . 区域三生系统同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75-80. |
[9] | . 乡村振兴中水文地质调查与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1-85. |
[10]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宏观风资源评估与风电场选址[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6-90. |
[11] | . 基于GIS的藏东南泥石流灾害风险预警系统研发[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91-96. |
[12] | . 容县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2-97. |
[13] | .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现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8-100. |
[14] | . 新发展阶段视角下的干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1-106. |
[15] | . 一株产电菌的产电性能及低温沼气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7-11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