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2, Vol. 42 ›› Issue (13): 123-126.DOI: 10.19754/j.nyyjs.20220715030
张永鹏 马舒乐 丁天元
出版日期:
2022-07-16
发布日期:
2022-07-15
作者简介:
张永鹏(1997-),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污染与修复;马舒乐(1998-),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固废资源化;
丁天元(1997-),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固废资源化。
基金资助:
Online:
2022-07-16
Published:
2022-07-15
摘要: 淮南矿区因长期大量开采,出现大量采煤沉陷区,为给淮南采煤沉陷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概括了该沉陷区沉积物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了沉陷区重金属的主要来源,阐明沉陷区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 征,并对沉陷区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总结。
中图分类号:
. 淮南采煤沉陷区水体与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2, 42(13): 123-126.
[1]JARUP L.Hazards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J].British Medical Bulletin,2003,68(1):167-182. [2]杨磊,李明亮,龚绪龙,吴曙亮.江苏沿海典型围垦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6,35(06):915-919,925. [3]张鑫,余树全,李清林,张超,李领寰,车继鲁.洞头列岛土地利用对土壤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科学,2016,35(05):126-135. [4]陈晓谢,张文涛,朱晓峻,刘辉,张敏,孙爱国,杨晓玉.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范围动态演化规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20,48(02):126-133. [5]陈孝杨,王顺,胡友彪,范廷玉,王月越,邢世平.初期采煤沉陷积水区底泥及周边土壤覆水条件下营养盐释放潜能[J]·环境化学,2016,35(09):1884-1893. [6]郑刘根,刘响响,程桦,姜春露,陈永春.非稳沉采煤沉陷区沉积物-水体界面的氮、磷分布及迁移转化特征[J].湖泊科学,2016,28(01):86-93. [7]范廷玉,余乐,王顺,严家平,张金棚,路啊康,郭宝伟,苏金飞.采煤沉陷区土壤中重金属的2种特征趋势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42(10):134-141. [8]王丹.采煤塌陷区水环境微量元素污染特征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4. [9]杨茗,黄肖萌,邱增羽,刘诗敏,高良敏.谢桥采煤塌陷区水域水质特征及相关性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7,31(02):50-54. [10]陈军.安徽省淮南潘一矿采煤塌陷区水体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D].南京:南京大学,2017 [11]欧金萍,郑刘根,陈永春,谢欣湉,朱文远,陈业禹。顾桥采煤沉陷积水区重金属分布与迁移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8,27(04):785-792. [12]陈军,董少春,尹宏伟,任永乐,姚素平.淮南潘一矿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45(04):118-125. [13]任永乐,董少春,姚素平.淮南塌陷塘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46(01):125-134. [14]张维翔.淮南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水质特征及变化趋势[D].合肥:安徽大学,2019. [15]刘旭.淮南潘集采煤沉陷区重金属分布赋存及生物累积特征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16]陈从磊,谢毫,陈业禹,牛玉亭,范佳民.淮南迪沟采煤沉陷区水体水质特征与评价[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1,32(02):58-65. [17]安士凯,赵琦,姜春露,陈永春,谢毫,郑刘根.淮南采煤沉陷区积水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J].中国矿业,2020,29(S2):88-93. [18]裴文明,张慧,鞠昌华,姚素平,任永乐,马孟枭,仇宽彪.基于韦伯一费希纳定律的淮南采煤沉陷水域水环境综合预警评价[J].煤田地质与勘探,2020,48(03):1-7. [19]范廷玉,严家平,王顺,阮淑娴,谷得明,程方奎,陆春辉,刘锦,陈威.采煤沉陷水域底泥及周边土壤性质差异分析及其环境意义[J].煤炭学报,2014,39(10):2075-2082. [20]雒建伟,高良敏,陈一佳,刘诗敏.潘一采煤塌陷区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J].广州化工,2017,45(02):115-116,127. [21]陈城,鲁潇,于坤,张明珠,孙庆业.安徽迪沟采煤沉陷区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40(03):570-579. [22]刘思魁,徐峥岩,程立康,李越,王杰,陈业禹,郑刘根,陈永春.采煤沉陷区水体沉积物汞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03):103-109 |
[1] | . 山地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时空格局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78-85. |
[2] | . 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86-92. |
[3] | . 科尔沁左翼中旗土地沙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93-97. |
[4] | . 人工湿地在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01-105. |
[5] | . 东北地区积雪典型年的大气环流综合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54-61. |
[6] | . 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2-68. |
[7] | . Cd污染对艾纳香根际土壤因子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9-74. |
[8] | . 区域三生系统同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75-80. |
[9] | . 乡村振兴中水文地质调查与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1-85. |
[10]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宏观风资源评估与风电场选址[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6-90. |
[11] | . 基于GIS的藏东南泥石流灾害风险预警系统研发[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91-96. |
[12] | . 容县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2-97. |
[13] | .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现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8-100. |
[14] | . 新发展阶段视角下的干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1-106. |
[15] | . 一株产电菌的产电性能及低温沼气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7-11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