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3, Vol. 43 ›› Issue (7): 62-66.DOI: 10.19754/j.nyyjs.20230415016
王欣毅 杨洁 林良国 卫新东
出版日期:
2023-04-15
发布日期:
2023-04-15
作者简介:
王欣毅(1998-),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通讯作者卫新东(1978-),男,博士,副教授,所长,副秘书长。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
基金资助:
Online:
2023-04-15
Published:
2023-04-15
摘要: 研究长时段、多尺度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监测陕西省环境变化,保障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7A3H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对陕西省2000一2019年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2010一2019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呈波动 增长趋势,植被生长环境不断改善;空间上,自北向南,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低-高-低-高分布,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呈增-减-增-减分布,两者空间上具有一定互补性;Sen+Mann-Kendall方法对于异常值不敏感,对于数 据分布无要求,可以广泛应用到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分析中。
中图分类号:
. 基于Sen+Mann-Kendall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3, 43(7): 62-66.
[1]Parmesan C,Yohe G.A globally coherent fingerprint of climatechange impacts across natural systems [J].Nature,2003,421(6918):37-42. [2]Field C B,Randerson J T,Malmstorm C M.Global netprimaryproduction-combing ec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1995,51 (1):74-88. [3]陈晓玲,曾永年.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一以湖南省为例[J].地理学报,2016,71(01):35-48. [4]Gitelson AA,Kaufman Y J,Stark R,et al.Novel algorithms forremote estimation of vegetation fraction [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2,80(1):76-87. [5]海洋,蔺卿,龙爱华,田昊玮.2000一2020年甘家湖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热点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22(09):121-125. [6]李媛.陕西省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9. [7]张芳宁,杨亮洁,杨永春.1981-2016年黄土高原植被NDV变化及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23,30(02):230-237. [8]高滢,孙虎,徐盎尧,张世芳.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J].生态学报,2022,42(03):1022-1033. [9]李登科,王钊.退耕还林后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20,39(01):1-10. [10]原琪翔,尚国琲,张霞.基于NDVI的2014一2020年郑州市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2,45(04):80-85. [11]孙娜,赵祥,穆宝慧,赵嘉诚,刘乃精.结合植被覆盖度指数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法研究一以巴基斯坦信德地区为例[J/0L].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0[2022-08-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991.N.20220613.1222.004.html. [12]谢楠.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D].西安:长安大学,2021. [13]庞国伟,山琳昕,杨勤科,土祥.陕西省不同地貌类型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1,38(03):51-58,76. [14]高海东,庞国伟,李占斌,程圣东.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J].地理学报,2017,72(05):863-874. [15]李君轶,吴晋峰,薛亮,陈晓军.基于GS的陕西省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04):19-23,29. [16]潘竟虎,董晓峰.基于GS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分区[J].自然资源学报,2006(02):267-273. |
[1] | . 山地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时空格局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78-85. |
[2] | . 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86-92. |
[3] | . 科尔沁左翼中旗土地沙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93-97. |
[4] | . 人工湿地在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01-105. |
[5] | . 东北地区积雪典型年的大气环流综合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54-61. |
[6] | . 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2-68. |
[7] | . Cd污染对艾纳香根际土壤因子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9-74. |
[8] | . 区域三生系统同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75-80. |
[9] | . 乡村振兴中水文地质调查与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1-85. |
[10]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宏观风资源评估与风电场选址[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6-90. |
[11] | . 基于GIS的藏东南泥石流灾害风险预警系统研发[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91-96. |
[12] | . 容县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2-97. |
[13] | .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现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8-100. |
[14] | . 新发展阶段视角下的干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1-106. |
[15] | . 一株产电菌的产电性能及低温沼气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7-11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