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4, Vol. 44 ›› Issue (7): 24-29.DOI: 10.19754/j.nyyjs.20240415005
戴荣 李建设
出版日期:
2024-04-15
发布日期:
2024-04-15
作者简介:
戴荣(1997-),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施蔬菜栽培;通讯作者李建设(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设施蔬菜栽培生理与营养施肥。
基金资助:
Online:
2024-04-15
Published:
2024-04-15
摘要: 番茄病毒病是导致番茄减产的重要原因,田间杂草是传播番茄病毒最直接的中间媒介。为明确宁夏地区 番茄田间杂草携带病毒种类与复合侵染情况。采取PCR结合RT-PCR技术,检测了宁夏3个县(市)7个乡镇 56块疑似感染番茄病毒田地采集的18科53种共计576份杂草样本。检测结果表明,杂草携带STV(南方番茄病 毒)检出率最高,为33.51%,其次是ToCV(番茄褪绿病毒),为27.95%,ToMV(番茄花叶病毒)、TYLCV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SWV(番茄斑萎病毒)、ToMMV(番茄斑驳花叶病毒)4种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3.37%、 14.41%、5.73%、4.17%。通过对杂草携带番茄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病毒复合侵染率达87.33%, 其中2种病毒类型复合侵染最严重,占复合侵染总比的41.57%;3种病毒复合侵染率占总复合侵染的36.08%; 4种病毒复合侵染率略低,占复合侵染总比21.57%;5种病毒侵染率最低,为0.78%。杂草是番茄病毒传播的中 间媒介,番茄病毒复合侵染在杂草上呈爆发状态,因此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是最简单有效控制病毒病传播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
. 宁夏番茄地田间杂草携带主要病毒检测及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24-29.
[1]秦小军,李孝仁.宁夏南部高山区冷凉蔬菜发展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5-16. [2]周涛,雷喜红,李云龙,等.果菜工厂化生产中病毒病发生和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0(01):16-19. [3]马晓春,李建设,高艳明,等.宁夏地区不同品系番茄主要病毒病种类鉴定及复合侵染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22,35(11):2536-2543. [4]王天旗,刘勇,张德咏,等.田间番茄病毒病及其介体昆虫的综合防控[J].长江蔬菜,2019(18):70-71 [5]张爱红,杨菲,李希望,等.河北省番茄病毒病种类鉴定及分布[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4):139-141. [6]王艺晓,朴君,程兆榜,等.田间禾本科杂草对水稻条纹病毒流行风险评估调查[J].杂草学报,2020,38(04):14-19. [7]邓杰,王炜哲,杨璐嘉,等。宁夏设施番茄病毒病病原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20,50(04):494-498. [8]马晓春.宁夏番茄病毒病鉴定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2. [9]王少骅,陈利达,石延霞,等.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分子检测与鉴定[J].中国蔬菜,2023(06):34-40. [10]陈利达,石延霞,谢学文,等.我国不同地区番茄主要病毒病种类的分子检测与分析[J].华北农学报,2020,35(01):185-193. [11]刘勇,李凡,李月月,等.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02):239-261. [12]王少立,谭玮萍,杨园园,等.山东省辣椒主要病毒种类的分子检测与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山东省蔬菜病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潍坊科技学院,2017:1. [13]刘宇艳,张洁,陈勇,等.番茄环纹斑点病毒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21,53(08):138-142 [14]李献锋,刘明航,魏霜,等.番茄褐色皱果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J].病毒学报,2022,38(04):905-914. [15]刘晨,潘嵩,魏佩瑶,等.陕西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寄主范围测定[J].北方农业学报,2022,50(04):55-59. [16]李婷婷,尹跃艳,兰梅,等.露地栽培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生流行规律调查及TSWV重要寄主植物监测[J].植物保护学报,2020,47(02):339-346. [17]曹金强,谢学文,柴阿丽,等.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九十三)番茄斑萎病毒病在宁夏的发现与防治[J].中国蔬菜,2016(04):87-89. [18]沙龙,高艳明,李建设.宁夏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分子鉴定及防控措施[J].北方园艺,2013(12):119-121. [19]卢丁伊慧,张战泓,张卓,等.番茄褪绿病毒病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J].植物保护,2021,47(03):144-149 [20]李月月,周文鹏,路思倩,等.番茄斑驳花叶病毒在我国茄科作物上的发生及生物学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03):539-550. [21]张海峰.ToMV引起番茄系统性坏死与移动蛋白相关[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 [22]曹金强,柴阿丽,谢学文,等.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九十九)番茄花叶病毒对番茄茎部和果实危害严重[J].中国蔬菜,2016(10):84-86. [23]Sui X S X,Zheng Y Z Y,Li R L R,et al.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 and Develop-mentof RT-PCR Detection J].PlantDisease,2017 (5):704-711. [24]王志荣,王孝宣,杜永臣,等.番茄褪绿病毒病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6(09):1735-1742. [25]Syller J.Facilitativeand antagon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 vi-ruses in mixed infections (Review)[J].Molecular Plant Pathol-0g,2012(2):204-216. [26]lacute E G,A-Cano,Resende R O,et al.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omato chlorosis virus and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results in breakdown of resistance in tomato [J].Phytopathology,2008(11):1263-1269. [27]刘微.番茄褪绿病毒对烟粉虱直接和间接的影响[D].长沙:湖南大学,2019. [28]Padmanabhan C,Zheng Y,Li R,et al.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Souther tomato virus Identified in China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J].Genome Announc,2015 (5):el215-e1226. [29]张强,崔百明,郑银英,等.新疆加工番茄上南方番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04):118-122. [30]董云浩,雷喜红,李云龙,等.警惕种子传带的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对我国番茄产业的危害[J].植物保护,2019(03):254-256. [31]代惠洁,程琳,竺晓平,等.烟粉虱传播的番茄褪绿病毒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对不同番茄品种的复合侵染[J].植物保护学报,2017,44(03):453-459. [32]何永福,王楠,叶照春,等.贵州省烟田杂草主要病毒检测及分析[J].杂草科学,2013,31(01):15-19. [33]钟静,赵丽玲,李婷婷,等.侵染青蒿的烟草曲茎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J].植物保护,2021,47(05):126-133. [34]杨雨环,李鸿波,叶照春,等.安顺市烟田杂草主要病毒检测及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4(06):19-21. [35]青玲,杨水英,孙现超,等.从葎草中检出复合侵染的多种病毒[J].植物保护,2009,35(04):138-140. [36]代惠洁,刘永光,赵玉翠,等.山东地区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策略[J].北方园艺,2017(24):211-214. [37]严丹侃,姜超强,周凤艳,等.皖南烟区不同时期杂草中烟草普通花叶病毒检测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8):137-139. |
[1] | . 地形约束下的地块级水稻分层提取方法[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8. |
[2] | . 生物炭对砷污染土壤中青稞生长及砷积累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4-19. |
[3] | . 甘南高原春油菜种子存放年限对发芽特性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20-23. |
[4] | . 微生物肥料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30-33. |
[5] | . 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加工番茄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34-37. |
[6] | . 黔西北山区稻鸭共作绿色高效技术集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1-4. |
[7] | . 遵义地区中药材质量安全研究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5-8. |
[8] | . 花生油的感官评定[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5-8. |
[9] | . 水热裂解有机肥对沙化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13. |
[10] | . 节水控盐条件下不同膜下滴灌施肥量对景电灌区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4-16. |
[11] | . 秸秆还田和灌既制度对黑龙江省高粱产量及耗水规律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7-20. |
[12] | . 施用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对土壤物理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21-25. |
[13] | . 探讨乳化剂对复合凝聚法形成微囊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26-31. |
[14] | . 天然植物色素的提取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前景[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32-36. |
[15] | . 土壤养分管理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4): 19-2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