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4, Vol. 44 ›› Issue (13): 102-108.DOI: 10.19754/j.nyyjs.20240715023
• 资源环境 • 上一篇
王兴明 曾莉
出版日期:
2024-07-15
发布日期:
2024-07-15
作者简介:
王兴明(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重金属污染与生态修复,元素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固
废(污泥)资源化;通讯作者曾莉(1997-),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业碳排放。
Online:
2024-07-15
Published:
2024-07-15
摘要: 根据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研究衡阳市农业碳排放的特征及演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宏观 了解到衡阳市在湖南省整体发展中的作用,也可以为衡阳市作为湖南省省会副中心城市发展提供有力借鉴,对以 后农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碳排放因子测算以及LDI因素分解模型,结果表明:衡阳市2012一 2021年农业碳排放,总体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碳排放总量从2012年的245.344万t到2018年256.023万t, 达到了峰值,到2021年降到224.9009万t,较2012年下降20.4431万t,年增长率为-0.86%,从空间上看碳排 放总量最高的是衡南县,最低的是雁峰区;从LMDI测算的总体上看,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和劳动力规模因素累 积的效应值均为负值,表明这三者对衡阳市的农业碳排放量起着抑制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因素累积的 效应值为正值,说明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对衡阳市农业碳排放量起着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 衡阳市农业碳排放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102-108.
[1]Edward,A G Schuur,Jane Bockheim,Josep G Canadell.Vulner-abilityof Permafrost Carbon to climate changes:Implications foe theGlobal Carbon Cyclr [J].Bio-Science,2008,58 (8):701-714. [2]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05):1609-1614. [3]Jane M F Johnsan,Alan J Franzluebbers,Sharon Lachnicht Wey-ers,et al.Agricultural opportunities to mitig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 (150):107-124. [4]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08):80-86. [5]李国志,李宗植.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一基于LMDI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66-72. [6]熊延汉.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8. [7]Zhang,Chi,Bin,et al.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hina's CO2emissions (2000-2016)and scenario analysis of its carbon intensi-ty targets in 2020 and 2030 [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668:432-442. [8]高标,房骄,李玉波.基于STIRPAT模型的区域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39(10):190-197. [9]丁瑞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23. [10]李薇,蒙平珠,李彩弟,等.基于LMDI模型的甘肃省种植业生产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途径[J].作物杂志,2023(05):264-271. [11]崔朋飞,朱先奇,李玮.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演进与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农业,2018(04):127-134. [12]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45(02):123-136. [13]蔡景丽,顾佳艳,陈敏,谢丽萍,何国富.2000-2020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预测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3,46(02):159-167. [14]庞文斌,李文启.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1.大连大学学报,2022,43(01):106-114. [15]朱灵伟,李冬青,罗罡辉,彭云飞.农地碳排放影响因素空间差异性研究一基于STIRPAT和GWR模型的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9,21(06):82-91. [16]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07):71-78. [17]刘宇峰,原志华,郭玲霞,孙铂,孔伟,唐淑慧.中国农作物生产碳足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08):2577-2587. [18]范大莎,杨旭,吴相利,周嘉,茹艺.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7,37(07):2797-2804. [19]张志高,袁征,李贝歌,张宏亮,张玉,郑美洁.基于投入视角的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152-161. [20]程叶青,王哲野,马靖.中国区域创新的时空动态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12):1779-1789. |
[1] | . 松花江流域生态效应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77-80. |
[2] | . 基于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对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检测的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81-85. |
[3] | . 临汾市农业面源污染空间特征定量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86-90. |
[4] | . 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及生态分区优化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91-97. |
[5] | . 不同类型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98-101. |
[6] | . 恩施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2): 69-74. |
[7] | . 生物炭的制备与改性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2): 91-94. |
[8] | .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非煤矿山废弃地土壤特性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2): 95-98. |
[9] | . 基于GIS的土地整治适宜性分区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2): 99-103. |
[10] | . 重庆市生态农场发展技术路径及对策建议[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2): 104-106. |
[11] | . 基于VORS模型的关中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2): 107-111. |
[12] | . 河流流域范围划分规则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1): 70-76. |
[13] | . 基于GIS的广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优化策略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1): 77-82. |
[14] | . 基于ArcGIS的桂林会仙湿地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1): 83-88. |
[15] | .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氨氮的干扰和消除[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1): 89-9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