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5, Vol. 45 ›› Issue (3): 160-165.DOI: 10.19754/j.nyyjs.20250215032
• 农业经济 • 上一篇
吴昕雨 崔佳
出版日期:
2025-02-15
发布日期:
2025-02-15
作者简介:
吴昕雨(1998-),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土地利用管理;通信作者崔佳(198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
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2-15
Published:
2025-02-15
摘要: 耕地生态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黑龙江省12个 地级市2012一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综合 指数,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探究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 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高,区域差异小: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年均增长率为2.53%,呈现“西南 高,东北低”的格局;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均值为0.753,但仍未达到优质 协调阶段;新型城镇化水平长期滞后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未来黑龙江省应该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有 序推进城镇化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耕地生态利用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时空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3): 160-165.
[1]李红波,杨和平,王韬,等。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 空分异及组态路径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24,38(01): 114-124. [2]柯楠,卢新海,匡兵,等。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 用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 (08):67-76. [3]赵建吉,刘岩,朱亚坤,等。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 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20,42(01): 159-171. [4]李丹,吴彪,王雪,等.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 协调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 (05):143-155 [5]王静怡,李晓明.近20年中国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 子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8):171- 176. [6]孙钦珂,周亮,唐相龙,等.干早区绿洲城镇扩张对耕地空间 影响及预测一以河西走廊区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21,36(04):1008-1020. [7]王春雨,孙晓芳,王猛,等.2000-2015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耕地质量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英文)[J].Joum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9,10(02):174-183. [8]陈苗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问题及对策建议[J].绿色科技,2019(22):261-263. [9]罗海平,何志文,周静逸.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时空分异及驱 动因子识别[J].统计与决策,2022,38(04):79-83. [10]曹春艳.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一 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6): 67-73. [11]高延雷,王志刚。城镇化是否带来了耕地压力的增加?一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0(09):65-85. [12]任兴远,吴郁玲,王梅.1998一2018年中国城镇化发展与耕 地压力动态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 (06):120-130. [13]肖丽群,邓群钊,林永钦,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 与矬设用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 划,2021,42(09):62-71. [14]何亮,李伟峰,田淑芳,等。长江经济带快速城镇化对耕地 保护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38(21):7782-7789. [15]熊艳花,潘惠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间题及对策 [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2(05):14-16. [16]房力川,徐婕,潘洪义,等。城镇化质量与耕地利用水平时 空演变与耦合关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20,43(01):98-107. [17]Feng L,Lei G P,Nie Y.Exploring the eco-efficiency of culti- vated land utiliz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under the goal of reducing non-point pollution and net carbon emission[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23. [18]柯楠,卢新海,匡兵,等。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耕地绿色低碳 利用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 (08):67-76. [19]杨果,陈瑶。中国农业源碳汇估算及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 合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2):171-176. [20]卢新海,匡兵,李菁。碳排放约束下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 异及其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4):657-668.[21]李波,张俊飚。基于我国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特征与 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07):135-140 [22]税丽,潘洪义,张秋月,等。成渝城市群城市土地一耕地利用 效率时空耦合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7,37(06): 261-268. [23]刘玉洁,张安录,刘蒙罢.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分析[].中国农业 资源与区划,2022,43(08):106-118. [24]刘蒙罢,张安录,文高辉.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 生态效率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J].自然资源学报,2022, 37(02):477-493. [25]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 velopment analysis J].European Joural of Operational Re- search,2002,143(1):32-41. [26]王睿,员学锋,杨悦,等.陕西省生态环境对耕地利用生态 效率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24,31(02):422-430. [27] 薛明月.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 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2,31(06):1261-1272. [28]范擎字,杨山,胡信.耦合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度 的时空特征及交互机制[J].地理研究,2020,39(02): 289-302. [29]王语苓,何伟.省际交界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 析一以晋冀蒙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21,47(05): 50-59. [30]张浩,冯淑怡,曲福田。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 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06): 1002-1015. [31]徐雪,王永瑜。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 格局及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23,39(05):50-55. [32]王淑佳,孔伟,任亮,等.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 正[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3):793-810. |
[1] | . 基于CiteSpace国内外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进展及展望[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3): 143-149. |
[2] | .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民族村寨旅游者行为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3): 150-154. |
[3] | . 农户电子商务活动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3): 155-159. |
[4] | . 农业机械装备产业链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以江苏省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2): 142-149. |
[5] | . 农民合作社动态能力促进农户增收机制研究 一基于LF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2): 150-153. |
[6] | . 探索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创新路径 一以陕西省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2): 154-157. |
[7]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2): 158-164. |
[8] |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农业技术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2): 165-172. |
[9] |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2): 173-176. |
[10] | . 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 140-147. |
[11]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主体嵌入式发展实践机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 148-153. |
[12]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 154-158. |
[13] | .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 159-164. |
[14] | . 产研学闭环公益助农模式赋能乡村人才振兴[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 165-167. |
[15] | . 数字技术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4): 162-16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