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结合西安市相关情况,将生态承载力分解为自然恢复力、人类活动压力、社会支撑力3个系统层,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选取22个具体指标,并设置指标阙值,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2010一2020年西安市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几,点改善西安市生态承载状况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 基于指标体系法的西安市生态承载力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2, 42(9): 85-90.
[1]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01):1-9. [2]Holling C S.The resilie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Local surpriseand global change [J].w.c.clark r.e.mun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iosphere,1986. [3]曲修齐,刘森,李春林,胡远满,尹红岩,齐丽。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9,35(04):113-119. [4]王家骥,姚小红,李京荣,常虹,王渊高。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环境科学研究,2000(02):44-48. [5]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王洪锦。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 [7]张昕欣.城镇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8,35(05):75-78. [8]王奎峰,李娜,于学峰,王岳林,刘洋。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地质,2014,41(03):1018-1027. [9]赵宁,秦趣,陈迎.六盘水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29(03):8-11. |
[1] | . 山地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时空格局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78-85. |
[2] | . 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86-92. |
[3] | . 科尔沁左翼中旗土地沙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93-97. |
[4] | . 人工湿地在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01-105. |
[5] | . 东北地区积雪典型年的大气环流综合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54-61. |
[6] | . 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2-68. |
[7] | . Cd污染对艾纳香根际土壤因子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9-74. |
[8] | . 区域三生系统同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75-80. |
[9] | . 乡村振兴中水文地质调查与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1-85. |
[10]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宏观风资源评估与风电场选址[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6-90. |
[11] | . 基于GIS的藏东南泥石流灾害风险预警系统研发[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91-96. |
[12] | . 容县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2-97. |
[13] | .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现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8-100. |
[14] | . 新发展阶段视角下的干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1-106. |
[15] | . 一株产电菌的产电性能及低温沼气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7-11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