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喻树迅.无膜棉对中国棉花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J].农学学报,2019,9(03):1-5. [2] 杜明伟,姚炎帝,罗宏海,等.新疆杂交棉超高产冠层结构特征及群体光合性能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8,45(S2):12-19. [3] 裴炎,邱晓,刘明钊.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作用研究[J].作物学报,1988,14(03):214-220. [4] 赵中华,刘德章,郭美丽.棉花群体冠层结构与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关系[J].棉花学报,1997,9(02):90-94. [5] 成国鹏,孙红春,张永江,刘连涛,王曼,李存东.群体冠层结构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效应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38(04):1-7. [6] 罗宏海,朱建军,张旺锋,等.不同配置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04,41(04):240-243. [7] 张艳敏,李晋生,钱维朴,等.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6,11(01):54-58. [8] 马锦颖,王方永,韩焕勇.种植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棉花,2019,46(06):28-30. [9] 王聪.棉花机采模式下行距变化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10] 章家恩.作物群体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优化探讨[J].生态科学,2000,19(01):30-35. [11] 罗宏海,张旺峰,赵瑞海,等.种植密度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群体光合速率、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04):112-114. [12] 吕新,白萍,王克如.不同棉花品种群体冠层构成分析[J].中国棉花,2001(04):14-15. [13] 赵致,张荣达,吴盛黎,宋碧,张帮琨,江龙,王嵩,胡建风.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05):537-543. [14] 李登海,张永慧,杨今胜,柳京国.育种与栽培相结合 紧凑型玉米创高产[J].玉米科学,2004(01):69-71. [15] 徐新霞,雷建峰,高丽丽,等.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10):1479-1485. [16] 李建峰,王聪,梁福斌,等.新疆机采模式下棉花株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7,29(02):157-165. [17] 杨国敏,孙淑娟,周勋波,等.群体分布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光能利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08):1868-1875. [18] 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等.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5,24(02):31-34. [19] 林素兰.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1997(02):30-31. [20] 陈晓远,罗远培.土壤水分变动对冬小麦生长动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1,3(04):403-409. [21] 胡延吉,兰进好,赵坦方,等.不同穗型的两个冬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0,26(06):905-912. [22] 孙振中,欧阳竹,刘丽平,等.行距配置对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群体结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03):554-560. [23] 张娟,崔党群,范平,等.小麦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典范相关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03):3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