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2, Vol. 42 ›› Issue (21): 76-80.DOI: 10.19754/j.nyyjs.20221115019
王跃 刘家福
收稿日期:
2022-08-04
出版日期:
2022-11-16
发布日期:
2022-11-15
作者简介:
王跃((1998-),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遥感与 GIS 在资源环境、自然災害等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刘家福,男,教授。研究方向:遥感与 GIS 在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22-08-04
Online:
2022-11-16
Published:
2022-11-15
摘要: 灾害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的热点问题,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对区区防灾减灾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为了便于该地区的洪灾风险量化管理的进行,对松花江流域的脆弱性进行研究。本文以灾害位置模型理论与应急管理周期理论为基础,应用突变级数法延伸后的突变级数法构建评价模型,准确地对松花江流域28个地级市的人口脆弱性、经济脆弱性以及防灾脆弱性3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洪灾总体脆弱性进行评价与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整体属于中等偏高水平,中值区与中高值区交错分布于整个研究区,低值区和中低值区主要以省会城市及其附近区域为主。从总体的洪灾脆弱性来看,人类社会和社会结构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生活区域的脆弱性高低,防洪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政府机构的重视都能够极大程度降低区域洪灾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
. 基于突变理论的松花江流域洪灾社会脆弱性评价与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2, 42(21): 76-80.
[1]蒋卫国,李京,王琳.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综合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530-533. [2]Cutter S L.The Vulnerability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Vulnera-bility [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3,93(1):1-12. [3]Kees V D Geest,K W.Loss and damage in the 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Working Group II):a text-mining analysis [J ]Climate Policy,2020,20(6):729-742. [4]娄德君,王冀,张雪梅,等.松花江流域初夏降水分布型的环流特征及差异[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9,35(04):63-68. [5]梁芳源,梁晨,李晓文,等.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松花江流域湿地优先保护格局模拟研究[J].湿地科学,2022,20(01):56-64. [6]赵珊珊,高歌,黄大鹏,等.2004一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损失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7,33(01):101-107. [7]曹慧明,许东.松花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08):144-149. [8]齐玉亮.松辽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J].中国防汛抗旱,2019,29(10):80-88. [9]吴昌贤,薄岩,杜悦悦,等.松辽流域生态流量赤字及其成因[J].环境科学学报,2022,42(01):151-159. [10]李想,李维京,赵振国.我国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降水的长期变化规律和未来趋势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5(05):593-599. [11]方创琳,王岩.中国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J].地理学报,2015,70(02):234-247. [12]陈金月,王石英.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03):471-479. [13]商彦蕊.灾害脆弱性概念模型综述[J].灾害学,2013,28(01):112-116 [14]游温娇,张永领.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J].灾害学,2013,28(03):215-220. [15]黄晓军,王晨,胡凯丽。快速空间扩张下西安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多尺度评估[J].地理学报,2018,73(06):1002-1017. [16]刘凯,任建兰,程钰,等.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07):45-52. [17]吴春生,黄辦,刘高焕,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8,38(13):4584-4595. [18]冯滔,李畅,黄建武,等.荆州市洪灾社会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32(09):52-57. [19]郭婧,魏珍,任君,等.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高寒贫困山区生态脆弱性分析一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9,39(03):191-199. [20]刘轩,粟晓玲,刘雨翰,等.西北地区生态干旱脆弱性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0L].水资源保护:1-16[2022-10-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356.TV.20220520.1354.010.html. [21]高玉琴,吴靖靖,胡永光,等.基于突变理论的区域洪灾脆弱性评价[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8(01):32-40. [22]闻熠,肖涛,谈晟荟,等.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上海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J].生态科学,2022,41(03):124132. [23]王天久,冀鸿兰,牟献友,等.基于突变理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凌洪灾害风险评估[J].水电能源科学,2022,40(02):84-87,100. [24]史恭龙,张溢,李红霞,等。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2,22(04):2050-2056. [25]徐兴良,于贵瑞。基于生态系统演变机理的生态系统脆弱性、适应性与突变理论[J].应用生态学报,2022,33(03):623-628. |
[1] | . 山地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时空格局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78-85. |
[2] | . 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86-92. |
[3] | . 科尔沁左翼中旗土地沙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93-97. |
[4] | . 人工湿地在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7): 101-105. |
[5] | . 东北地区积雪典型年的大气环流综合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54-61. |
[6] | . 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2-68. |
[7] | . Cd污染对艾纳香根际土壤因子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69-74. |
[8] | . 区域三生系统同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75-80. |
[9] | . 乡村振兴中水文地质调查与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1-85. |
[10]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宏观风资源评估与风电场选址[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86-90. |
[11] | . 基于GIS的藏东南泥石流灾害风险预警系统研发[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6): 91-96. |
[12] | . 容县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2-97. |
[13] | .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现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98-100. |
[14] | . 新发展阶段视角下的干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1-106. |
[15] | . 一株产电菌的产电性能及低温沼气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5): 107-11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