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5, Vol. 45 ›› Issue (14): 73-79.DOI: 10.19754/j.nyyjs.20250730016
• 资源环境 • 上一篇
李明月 王安琪 胡竹枝
出版日期:
2025-07-30
发布日期:
2025-07-30
作者简介:
李明月(1969-),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土地规划;通信作者胡竹枝(197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
方向:产业经济。
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7-30
Published:
2025-07-30
摘要: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管控耕地种植用途、保证“耕 地耕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以及保障棉、油、糖、莱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 究测度全国耕地“非耕利用”水平,分析全国“非耕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探究耕地“非 耕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耕地非耕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6659.4千m2增至2023年的9003.3千 m2,“非耕利用”率由4.43%增至5.25%;我国耕地“非耕利用”水平自东北向华南逐渐升高,华南、西北及 华东地区“非耕利用”现象较严重;西藏、黑龙江及天津三地“非耕利用”率始终较低,上海、宁夏、海南三 地“非耕利用”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耕地流转率、劳动力转移及农业机械总动力对“非耕利用”有抑制作 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和农业补贴会加剧“非耕利用”。未来应构建精准化、差异化农业补贴体系,加强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抑制“非耕利用”。
中图分类号:
. 中国耕地非耕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73-79.
[1]孟菲,谭永忠,陈航,等。中国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演 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01):97- 106. [2]吴郁玲,张佩,于亿亿,等。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耕地“非粮 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09): 116-124. [3]朱道林.耕地“非粮化”的经济机制与治理路径[J].中国土 地,2021(07):9-11. [4灯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 2023(06):4-17. [5]张宗毅,杜志雄。土地流转一定会导致“非粮化”吗?一基 于全国1740个种植业家庭农场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 济学动态,2015(09):63-69. [6]朱毓莹,周浩。基于县域尺度的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一以湖南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4, 45(03):399-408. [7]薛选登,张一方.产粮大县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防控 [J].中州学刊,2017(08):40-45. [8]易小燕,陈印军.农户转入耕地及其“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 模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 [J].中国农村观察,2010(06):2-10,21. [9]刘航,张莉琴.农地流转会导致农地利用“非粮化”吗? 基于地块层面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20(11):45-53. [10]钱龙,袁航,刘景景,等.农地流转影响粮食种植结构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2018(08):63-74. [11]江光辉,胡浩。工商资本下乡会导致农户农地利用“非粮化” 吗?一来自CLDS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21,32 (03):41-51. [12]蔡瑞林,陈万明,朱雪春。成本收益: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内 因与破解关键[J].农村经济,2015(07):44-49. [13]刘余,周应恒.粮地租金变动对种粮行为调整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3):85-96. [14]檀竹平,洪炜杰,罗必良。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种植结构“趋 粮化”[J].改革,2019(07):111-118. [15]张藕香,姜长云.不同类型农户转入农地的“非粮化”差异 分析[J].财贸研究,2016,27(04):24-31,67. [16]杨瑞珍,陈印军,易小燕,等。耕地流转中过度“非粮化” 倾向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 33(03):14-17. [17]付登鑫,黄增付,杨雨婷。发达省份粮食主产地“非粮化” 治理逻辑与路径一以台州市杜桥镇为例[J]。中国国土资 源经济,2022,35(12):48-55. [18]饶静,张闻龙,郭晨晓,等。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抛荒“社 会生态治理路径”研究一以河南省L市D镇为例[J].中 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6):31-43. [19]陈思,王守智,林依标。精准施策破解耕地“非粮化”问题 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土地,2022(03):23-25. [20]田旭,张淑雯.单位面积利润变化与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 [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6): 59-71. [21]匡远配,刘洋。农地流转过程中的“非农化”、“非粮化”辨 析[J.农村经济,2018(04):1-6. [22]刘克春。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与作用机理分析一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10(02):12-21. [23]马晓河.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J].中 国农村经济,2011(05):4-11,56. [24]王善高,田旭.中国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原因探究一基于稻 谷、小麦、玉米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04):571-580. [25]钟甫宁,陆五一,徐志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利于粮食 生产吗?一对农户要素替代与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及约束条 件的解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07):36-47. [26]姜国忠,罗盈婵.我国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对粮食安全 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间题,2021(03):146. [27]罗必良,江雪萍,李尚蒲,等。农地流转会导致种植结构 “非粮化”吗[J].江海学刊,2018(02):94-101,238. [28]齐元静,唐冲。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 [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03):233-240. [29]王翌秋,陈玉珠。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 究一基于江苏和河南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 2016,37(02):4148,111. [30]Scott,Rozelle,J,et al.Migration,Remittances,and Agricul- 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31]Alan De Brauw a,Scott Rozelle b.Migration and household in- vestment in rural China [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 (2):320-335. [32]彭继权,吴海涛,程威特,等.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结构 的彩响研究一基于IVGM和IVTobit的估计方法[J].中 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1):55-65. [33]叶初升,马玉婷。人力资本及其与技术进步的适配性何以影 响了农业种植结构?[J].中国农村经济,2020(04):34- 55. [34]钟春平,陈三攀,徐长生.结构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及农户 行为一农业补贴的理论模型与微观经验证据[J].金融研 究,2013(05):167-180. [35]黄季焜,王晓兵,智华勇,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 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01):4-12. [36]冀县卿,钱忠好,葛轶凡.如何发挥农业补贴促进农户参与 农地流转的靶向作用一基于江苏、广西、湖北、黑龙江的 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间题,2015,36(05):48-55, 110-111. [37]薛庆根,王全忠,朱晓莉,等.劳动力外出、收入增长与种 植业结构调整一基于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南 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6):34-41. [38]林坚,李德洗。非农就业与粮食生产:替代抑或互补一基 于粮食主产区农户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 (09):54-62. [39]郑庆字,吴昭军.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现实困境、法理反思 与制度设计一以利益平衡理论为视角[J.中国土地科学, 2024,38(07):32-40. |
[1] | . 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62-66. |
[2] | . 天津市耕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67-72. |
[3] |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云南省坝区县耕地连片化演变规律[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66-70. |
[4] | . 基于VEST模型的哈尔滨市碳储量时空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71-76. |
[5] |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减碳增收效应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77-82. |
[6] | . 玉米秸秆还田对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87-94. |
[7] | . 跨学科视角下白云湖湿地土地利用长时间序列变化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2): 87-93. |
[8] | . 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2): 94-101. |
[9] | . 我国城市化及农村人口减少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71-75. |
[10] | . 改性生物炭对农田土壤中环境雌激素去除的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76-79. |
[11] | . 土壤磷素活化技术的多途径探索[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80-83. |
[12] | . 广西甘蔗种植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84-89. |
[13] | . 半干旱区典型矿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96-99. |
[14] | . 基于主客观赋权法的复耕潜力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100-105. |
[15] | . 湘潭高温干旱过程对比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113-11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