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4, Vol. 44 ›› Issue (16): 91-96.DOI: 10.19754/j.nyyjs.20240830020
• 资源环境 • 上一篇
王凤 彭娇婷
出版日期:
2024-08-30
发布日期:
2024-08-30
作者简介:
王凤(1998-),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规划:通讯作者彭娇婷(1981-),女,博士,副教授,硕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自然保护与农村发展。
基金资助:
Online:
2024-08-30
Published:
2024-08-30
摘要: 本文基于贵阳市2011一2016年人口、交通经济发展和能源等方面的数据,运用PCC能源消耗的二氧化 碳排放方法和LMDI分解法(对数平均指数法),对贵阳市2011一2016年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 明:2011一2012年间贵阳市交通碳排放总量整体下降了5.1199万t,2013一2016年间交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 率达到了14.06%;柴油是贵阳市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影响贵阳市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交通经济发展效 应、人口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在上述碳排放影响因素中,交通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效应的促进 作用最为显著,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中图分类号:
. 贵阳市交通系统碳排放影响因子分解实证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6): 91-96.
[1]周翊民.省级轨道交通责任主体不可或缺[J].城市轨道交通 研究,2021,24(05):6,235-236. [2]Li H,Zhao Y,Qiao X,et al.Identify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na- tional and regional CO2 emissions in China:based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models [J ]Energy Economics, 2017,68:522-538. [3]Glaeser E L,Kahn M.The greenness of cities [J].Rappaport In- stitute for Greater Boston/Taubman Center,2008:1-12. [4]Loob,Li L.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passenger transport in China since 1949: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ransport [J].Energy Policy,2012(50):464-476. [5]张明,稔海林.基于LDI分解方法的中国特大城市客运能源 消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 (03):483-486. [6]李永东.落实“双碳”目标,推动交通系统低碳化发展[] 机车电传动,2022(03):2-3. [7]刘妍慧,栗洋.湖北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 [J].统计与决策,2022,38(15):88-92. [8]卞利花,吉敏全。青海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J刀 生态经济,2019,35(02):35-39,100. [9]柯水发,王亚,陈奕钢,刘爱玉。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及 减排情景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6): 81-88. [10]庄颖,夏斌.广东省交通碳排放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 境科学研究,2017,30(07):1154-1162. [11]Chung W,Zhou G,Yeung I M H.A study of energy efficiency of transport sector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09 [J].Applied energy, 2013,112:1066-1077. [12]于涵,赵晓燕,颜俊,傅懿新。低碳城市发展与评价研究 [J].现代化工,2021,41(07):35-40. [13]史修艺,徐盈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公平性碳减排效果评 估一基于工业碳排放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23,20 (01):84-96,173. [14]刘贤赵,高长春,张勇,余光辉,宋焱,田艳林.中国省域 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分解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02):92-100. [15]索瑞霞,马嘉敏.基于投影寻踪法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 评价[J].调研世界,2023(04):73-82. [16]易艳春,马思思,关卫军。紧凑的城市是低碳的吗?[J].城 市规划,2018,42(05):31-38,86. [17]方学梅,樊妍妮,刘伟.低碳城市试点选择的多维影响因素 一基于280个城市的事件史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3,24(01):47-58 [18]张旺,赵先超。中国主要城市低碳化发展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4):11-16,71. [19]曹甲威,赵翠薇.基于LDI模型的贵阳市交通碳排放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科学,2017,35(01):55-61,93. [20]刘承良,王涛,郭庆宾。特大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异速生长分 析一以武汉市为例[J].软科学,2016,30(12):49-53,79. [21]徐艳艳,李国柱,徐喆,刘春艳。北京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动 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公路交通科技,2017,34 (06):122-128. [22]吴吴,车国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了地区碳排 放?一基于动态空间STIRPAT模型的分析[J].吉林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3):67-77,204-205. [23]欧国立,王妍。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一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8,34(11):64-71. [24]周彦楠,何则,马丽,杨字,张天嫒,陈力原。中国能源消 费结构地域分布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 2017,39(12):2247-2257. [25]张新,张毅,郑晓彬.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低碳交通体 系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14(02):104-111. [26]Wang W,Liu X,Zhang M,et al.Using a new generalized LM- DI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method to analyze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J].Energy,2014,67:617-622. [27]黄晗。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J].交通运输系 统工程与信息,2017,17(01):27-31,39. [28]庄贵阳,窦晓铭,魏鸣昕.碳达峰碳中和的学理阐释与路径 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01): 57-68. |
[1] | . 基于生态红线的湿地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5): 51-55. |
[2] | . 地表基质调查对黑土地保护技术支撑的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5): 56-61. |
[3] | . 滦河口北戴河海岸线及生物栖息地变化特征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84-87. |
[4] | . 探讨陕西米脂县高西沟村水土防治的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88-93. |
[5] | . 祁连山国家公园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94-98. |
[6] | . 喀斯特地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践[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99-104. |
[7] | . 夏季防城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4): 105-109. |
[8] | . 松花江流域生态效应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77-80. |
[9] | . 基于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对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检测的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81-85. |
[10] | . 临汾市农业面源污染空间特征定量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86-90. |
[11] | . 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及生态分区优化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91-97. |
[12] | . 不同类型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98-101. |
[13] | . 衡阳市农业碳排放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102-108. |
[14] | . 平凉市城郊型小流域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持水特性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3): 109-113. |
[15] | . 恩施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2): 69-7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