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5, Vol. 45 ›› Issue (14): 80-84.DOI: 10.19754/j.nyyjs.20250730017
• 资源环境 • 上一篇
陈智平 仝畅
出版日期:
2025-07-30
发布日期:
2025-07-30
作者简介:
陈智平(198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光伏复合系统的生态设计与碳减排潜力;通信作者全畅(1987-),女,
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工程。
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7-30
Published:
2025-07-30
摘要: 秸秆基料化利用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技术适配性与生态循环机制仍需 系统探索。本研究以抚仙湖流域保护科技小院为实践基地,通过麦秸与玉米秸秆基料化处理、草菇栽培试验及菌 糠资源化利用,构建“秸秆-菌菇-饲料-回田”闭合循环链,并量化其经济与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优化基料配 比(麦秸:禽斋粪便=2:1)可使草菇菌丝生长周期缩短至18d,单位产量达15.6kg·m2,较传统方法捉升 23%:菌糠饲料化可降低养殖成本1200元·t,回田后土壤有机质提升15%。通过结构方程模型(X2/d=2.3, RMSEA=0.06,CFI=0.93)分析,该模式对农业碳减排的贡献率达32.7%,较传统焚烧减排89%。研究提出 “技术-政策-市场”协同推广路径,为秸秆资源化与生态农业耦合发展提供实践范式。
中图分类号:
. 秸秆基料化驱动草菇栽培的生态循环模式构建[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80-84.
[1]FAO.Glob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Waste Utilization M]. Rome:FAO Press,2023. [2]王蕊,李董,张慧,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J].农业科技管理,2024,43(06): 1-4. [3]李晓,李玉。中国秸秆菌业现状及研究进展[J].菌物研究, 2024,22(02):118-129. [4]陈昱,才硕,姚文武,等。作物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23(02):121-127. [5]庞杰,于传宗,王海燕,等.秸秆基质化生产食用菌的研究与 应用思考[J].食药用菌,2022,30(02):45-49. [6]吕树辰。改性方法对麦秸纤维及其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23. [7]李贺,郭海滨,魏雅冬。农作物秸秆及食用菌菌渣等农业废弃 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5): 17-19. [8]于法稳,孙韩小雪,林珊。农业绿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战路 目标及实践推进[J].学术研究,2025(01):109-115. [9] 魏江林.植物资源在循环经济中的角色:生态、经济与社会价 值[J].分子植物育种,2024,22(19):6560-6566. [10]魏军,赵青青,王秀玲,等.不同配方和栽培工艺对大球盖 菇营养品质的影响[J].蔬菜,2022(08):51-54. [11]甘颖,陈杰,林俊彬,等。食用菌菌种退化机制及其保藏方 法研究进展[J/0L].菌物研究,1-9[2025-05-15].h ps:/doi.org/10.13341/j.j.2024.1668. [12]盛毓琛.云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 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24.[13]ZhangY.Circular Agriculture:From Theory to Practice [J]. Jour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135:102-115. [14]吴迎春,严菘,刘雅萍,等。云南省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对 策探析[J].南方农业,2025,19(04):110-113,123. [15]吴迁.抚仙湖流域秸秆生物炭施用的效益分析及推广策略研 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4. [16]肖自添,何焕清,符敏,等。大田纯稻草栽培草菇营养评价 与效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23,39(22):52-58. [17]谷莲会.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雅安:四 川农业大学,2024. [18]王政,徐天养,刘久羽,等.云南红壤坡耕地秸秆配施复合 菌剂的应用效应研究[J].作物杂志,2023(01):89-95. [19]IPCC.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M]. Cambridge:IPCC Press,2021. [20]吴春,王美玲,张春淦,等.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发展路径 [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13):274-279 |
[1] | . 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62-66. |
[2] | . 天津市耕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67-72. |
[3] | . 中国耕地非耕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73-79. |
[4] |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云南省坝区县耕地连片化演变规律[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66-70. |
[5] | . 基于VEST模型的哈尔滨市碳储量时空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71-76. |
[6] |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减碳增收效应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77-82. |
[7] | . 玉米秸秆还田对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87-94. |
[8] | . 跨学科视角下白云湖湿地土地利用长时间序列变化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2): 87-93. |
[9] | . 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2): 94-101. |
[10] | . 我国城市化及农村人口减少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71-75. |
[11] | . 改性生物炭对农田土壤中环境雌激素去除的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76-79. |
[12] | . 土壤磷素活化技术的多途径探索[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80-83. |
[13] | . 广西甘蔗种植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84-89. |
[14] | . 半干旱区典型矿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96-99. |
[15] | . 基于主客观赋权法的复耕潜力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1): 100-10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