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吉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合作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农业科学
    农田土水稻系统中硒与镉的相互关系研究
    2025, 45(1): 1-5.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01
    摘要 ( )   PDF(2069KB) ( )  
    硒与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许多科学家探寻的热,点,关于硒与镉相互作用以及硒与镉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 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研究实验材料为广西桂中地区69个土壤样品及其相应土壤上生长的水稻样品,并以其硒、 镉含量数据为基础,通过SPSS软件的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来分析硒镉的相关性,研究土壤pH、有机质、 阳离子交换量对硒、镉富集系数的影响,探讨了土壤-水稻系统中硒与镉的相互关系及其控制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城市草原发展情况分析
    2025, 45(1): 6-10.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02
    摘要 ( )   PDF(1705KB) ( )  
    草原是白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日益重视和关注,白城市草原退化现象得到 明显改善,植被得到了较好恢复,草原整体上向好的方面发展。但草原整体生产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草原的保 护、建设及恢复工作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及相关技术和政策的支持。本文阐述了白城市草原发展现 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白城市草原生态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南山区新修梯田不同部位土壤质量及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研究
    2025, 45(1): 11-15.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03
    摘要 ( )   PDF(2491KB) ( )  
    针对宁南山区新修梯田耕地质量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的问题,开展了“深耕+复合肥+生物菌肥”培肥 措施下新修梯田不同部位土壤质量及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修梯田实施培肥后,不同部位土壤容 重均呈减轻趋势,其中,梯田中部土壤容重减轻效采较为显著,梯田内部土壤综合肥力提高最为显著;梯田不同 部位玉米和马铃薯出苗率与对照相比均有所提高,表现为梯田外部>梯田中部>梯田内部;玉米和马铃薯不同生 育期梯田外部株高最高;玉米和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玉米抽穗吐丝期梯 田中部叶绿素含量高于外部和内部,拔节期和灌浆乳熟期均以梯田外部最高;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均以 梯田外部最高,梯田中部次之,梯田内部最低;玉米青储产量和马铃薯产量均以梯田外部最高,分别达到 41474.30kg·hm2、13626.51kg·hm2,其次是梯田中部,梯田内部在梯田中是明显的低产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苹果果园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情况监测
    2025, 45(1): 16-20.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04
    摘要 ( )   PDF(1701KB) (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舌尖上的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因此,亟 需对目前果园普遍种植的苹果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苹果农药残留及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一 步规范、优化果树种植环境。本研究在赤峰地区随机选取果园抽查苹果样品65个,样品检出率为20.00%,超标 率为0%。对比近3年农药残留检测情况,2021一2023年,样品检出率和品种检出率在2022年最高,分别为 22.50%和47.06%,稍高于2023年。检测结果显示:苹果果园中虽不同程度地检测出农药残留,但目前处于安 全可控范围内。对赤峰地区常见苹果产地土壤进行检测,虽然不同程度地检测出了8种重金属的成分含量,但依 据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土壤污染物含量的风险筛选值, 土壤污染风险低,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因此,从苹果产地土壤的检测结果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处于合格范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无人机多光谱监测大田花生长势
    2025, 45(1): 21-25.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05
    摘要 ( )   PDF(3028KB) ( )  
    精确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对于实现精准农业管理和捉高作物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花生这种 经济价值高,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的作物而言,采用高效、精确的技术监测其生长状态,可以显著提升管理效率 和产量。本研究通过整合无人机和多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算法对大田花 生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综合监测,探讨了这一技术在花生长势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和优势。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 花生种植区作为试验地,利用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成像仪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多光谱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获 取花生的叶绿素含量、株高等外部表型以及生物量信息,从而综合表征花生长势情况。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估模 型,能够准确描述和预测花生长势。通过与地面观测数据对比,模型预测的生物量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和 RSE分别为0.624和0.012,显示基于无人机多光谱的花生长势监测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证明无人机搭载多 光谱在花生生长监测中的应用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未来粉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脂防醇抑芽效果与其对烤烟质量影响的研究
    2025, 45(1): 26-30.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06
    摘要 ( )   PDF(1996KB) ( )  
    天然脂肪醇是一种羟基与脂肪烃基连接的醇类,提取自椰子油、棕榈油等动植物油脂,高碳数脂肪醇被 认为有除草、抑芽的作用。为研究天然脂肪醇对烟株腋芽的抑制效果和其对烤烟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人工 抹权抑芽、3%天然脂肪醇抑芽、4%天然脂肪醇抑芽、植物油抑芽和常规化学抑芽试验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 明:天然脂肪醇对腋芽的控制效果优于其他非天然脂肪醇抑芽组,处理后21d,3%浓度天然脂肪醇、4%浓度天 然脂肪醇、化学抑芽剂对烟株的抑芽率分别为82.18%、81.45%和77.64%;抑芽效果分别为88.51%、90.82% 和87.93%。与化学抑芽剂抑芽组的烤烟质量相比,使用天然脂肪醇抑芽的烤烟氯、烟碱含量均有所降低;钾、 蛋白质、类胡萝卜素、新植二烯含量均有所升高。因此,本研究认为天然脂肪醇抑制烤烟腋芽的生长,使用其抑 芽的烤烟化学成分更加协调、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2025, 45(1): 31-34.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07
    摘要 ( )   PDF(1697KB) ( )  
    微生物菌肥作为绿色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本 文介绍了微生物菌肥的分类、组成、施用模式,包括传统微生物菌肥和新型微生物功能菌肥;详细阐述了微生物 菌肥的功能、生态效应,主要有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活化土壤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捉高土 壤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强作物抗逆性,提升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指出目前微生物菌肥仍存在作用效果 不稳定,缺乏技术支持,推广、使用力度不够,认识不全面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及展望,以期推动微生物菌肥的 生产、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NA干扰构建载体在防治植物病毒病中的研究
    2025, 45(1): 35-39.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08
    摘要 ( )   PDF(1729KB) ( )  
    植物病毒病素有植物癌症之称,具有种类多,易于突变,传播途径广,繁殖迅速,寄主高度依赖性等特 点。在开展植物病毒病防治研究中,未有特效药剂可以抑制植物病毒病传播,因此植物感染病毒病便会导致严重 损失。而RNA干扰作为植物抵抗的天然防御机制,其具有抗病毒、稳定转座子、监控异常表达mRNA特性,利 用RNA干扰技术获得转基因植物是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植物病毒病和RNA干扰及在防 治植物病毒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基因工程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工程
    基于GRBL的CNC数控技术在储粮施药机上的应用
    2025, 45(1): 40-45.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09
    摘要 ( )   PDF(4480KB) ( )  
    为满足储粮入仓前的施药需求,使储粮防护剂更加充分有效地施放到储粮中,本文基于现有储粮微喷施 药机,阐述其工作原理,并进行现场试验与模拟仿真,表明现有机型存在施药不均和药剂浪费等问题。本文根据 XY平面的两轴数控结构,并基于GRBL的CNC控制技术,设计并试制了粮食流中心检测机构和分粮球伺服随动 系统,该系统通过优化后的GRBL控制技术,可有效检测粮食流中心的坐标变化,并根据该坐标实时调整分粮球 的中心坐标,使2个坐标高度重合,确保分粮球处于有效的工作位置。本文所应用的场景为XY轴二维平面,试 验结果表明:在二雏平面坐标定位中,GRL数控技术比传统PD控制,系统稳定性更好,响应速度更快,具有 良好的鲁棒性;通过该系统对粮食流中心坐标采集与分粮球中心位置的实时调节,有效改善了施药机的分粮效 果,捉高了施药的均匀度,减少了防护剂的浪费,能够满足粮库对施药效果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YOLOv5模型的草莓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2025, 45(1): 46-49.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0
    摘要 ( )   PDF(2271KB) ( )  
    草莓目标检测有助于监测草莓的实时生长状态,对草莓智能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复杂环境下 的草莓目标检测问题进行研究,捉出了一种基于GAM注意力机制的改进型YOLOv5目标检测算法。本文在数据 集标注的基础上,通过在YOLO5模型的颈部网络添加GAM注意力机制来提升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并对比分 析不同注意力机制类型的融合检测效果。实验结采表明:相比于原始YOL05网络模型,本文所用方法有效提升 了草莓目标检测性能,可以更好地平衡检测精度和效率,能够满足草莓目标的实时检测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移动除草设备的YOL05轻量级网络优化与杂草检测方法
    2025, 45(1): 50-56.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1
    摘要 ( )   PDF(3477KB) ( )  
    针对当前杂草检测算法普遍面临的模型参数量庞大、实时检测性能不佳以及难以适配移动除草设备等挑 战,提出了一种高效且轻量化的网络模型。该模型的核心在于对YOLOv:5框架的整体改造与优化,旨在实现资源 占用最小化与检测性能的最优化平衡。具体而言,引入了基于Bottleneck设计的ShuffleNet V2网络作为YOLOv5 的骨千架构,这一举措有效利用了Su田eNet V2在保持高效推理速度的同时减少参数量的优势。进一步地,将原 卷积模块与C3模块分别替换为CSconv模块和C3Gost模块,这些轻量化组件不仅减轻了计算负担,还通过更高 效的特征提取机制捉升了模型性能。为增强模型在复杂多变环境中的目标识别能力,融入了无参数SiAM注意 力机制,该机制无需额外学习参数即可动态调整特征图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模型对关键信息的敏感度。同时, 还集成了轻量级的空间组增强模块($GE),该模块通过优化空间特征分布,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鲁棒性和准确 性。为了验证改进后的模型能够适配移动设备,将此模型移植到Jetson nano开发板上进行试验,数据集为芝麻作 物与杂草检测数据集。实验数据表明:经过这一系列改进后,新模型的参数量仅为原始YOL0v5网络的1V5,模 型体积压缩至2.9MB,在开发板上的帧率为23s,一般摄像头拍摄的视频帧率为25印s,基本可以在开发板上流 畅运行,尽管模型准确率略有下降(仅0.09%),但这一微小栖牲换来了模型在资源受限条件下的卓越表现,实 现了检测精度与计算效率的完美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业科学
    超疏水竹材表面的仿生制备与表征
    2025, 45(1): 57-60.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2
    摘要 ( )   PDF(2111KB) ( )  
    以昆虫(熊蜂)翅为模板,以聚乙烯醇(PVA)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材,利用软刻蚀技术 制备仿生高分子膜,经过二次复形将熊蜂翅表面微观结构转印至竹材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接触 角(CA)测量结果表明,改性处理后的仿生竹材表面具有与昆虫翅表面类似的疏水性粗糙结构,蒸馏水CA超 过150°,竹材表面实现了由亲水到超疏水的转变。研究结果可为竹材的仿生疏水改性提供新的途径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热河谷钝叶黄檀生态特性与育苗技术
    2025, 45(1): 61-63.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3
    摘要 ( )   PDF(1680KB) ( )  
    钝叶黄檀(Dalbergia obtusifoliaPrain)作为云南省及周边地区的重要树种,因其优良的木材特性和紫胶 生产的关键寄主而备受关注。该树种展现出明显的先锋性,具备强大的适应性和生态恢复能力,尤其在干热河谷 等特殊生境中表现突出。尽管钝叶黄檀具有多种优点,其育苗技术仍面临成活率低和生长速度慢等挑战。本文系 统分析了钝叶黄檀的生态特性、繁殖材料、育苗管理和应用前景。针对种质资源的选择和标准化育苗技术的改 进,捉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其种植效果。此外,钝叶黄檀在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方面的潜力,以及在紫胶生产 中的重要性,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研究应专注于优化育苗过程,推动钝叶黄檀的可持续发 展,为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科学
    天水市桃园病虫发生为害特征及其综合防控
    2025, 45(1): 64-67.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4
    摘要 ( )   PDF(1692KB) ( )  
    天水市是甘肃省桃的主要产区,近年来桃产业发展迅速,病虫害是制约天水市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本文总结分析了天水市桃园主要的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以加强苗木检疫,综合应用农 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以及化学防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以期为广大桃生产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促进天水市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烤烟新品种秦烟202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2025, 45(1): 68-72.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5
    摘要 ( )   PDF(1707KB) ( )  
    为了解决陕南烟区品种缺乏,主栽品种抗病性不强、烟农种植效盖低下等问题,经过十几年的选育,成 功设计了抗当地主要病害(普通花叶病V)、产质量超越当地主栽品种“云烟99”的国审烤烟新品种“秦烟 202”,此品种应用“S云烟85”作为其母本,应用吉林省延边农科院选育的“吉烟5号”作为父本,在陕西烟 区经过雄性不育杂交而选育出的杂交一代种。该品种生长势强,经济性状突出,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好,化学成分 含量适宜,工业可用性较好,对TV免疫,抗旱性能强,综合经济性状和抗性较好,适宜陕南及华中烟区种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风味番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2025, 45(1): 73-75.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6
    摘要 ( )   PDF(1680KB) ( )  
    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莱之一,营养丰富,风味特殊。在欧、美洲的国家、中国和日本有大面 积温室、塑料大棚及其他保护设施栽培,我国栽培面积仍在逐年扩大。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开 始追求番茄的品质与口感,但现在种出来的番茄虽然量多、个大,却没有以前酸甜的口感风味。本文通过阐述优 质风味番茄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番茄种植户提供科学指导,促进番茄产业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环境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的上林县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
    2025, 45(1): 76-81.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7
    摘要 ( )   PDF(2808KB) ( )  
    依托现代遥感技术,实现土地覆被信息有效提取及LUCC产品产出,对“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城市上林县的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林县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 期3阶段作为时空格局演变监测的目标年份,基于GEE平台获取Landsat卫星数据,融合地类样本及随机森林模 型,实现土地覆被信息准确提取,利用众数滤波算法对解译成果进行优化处理,以探究上林县15年间土地资源 开发及国土空间演变趋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结合众数滤波算法及随机森林模型,对土地覆被信息提取结果进 行多次选代优化,可有效去除“椒盐噪声”现象,分类结果平滑;4期解译结果总体粉度介于0.82~0.86,Kp P系数处于0.76~0.81,经同期、同方位高分辨率影像目视比对检核,确定分类结果与实际地物具备较好一致 性,精度整体可靠;2005一2020年,上林县建设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反映城市化扩张对土地资源需求旺盛, 社会经济活动保持一定热度。林地面积呈增长趋势,与之相反,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发 生转变。与之相仿,其他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与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增长相辅相成,社会发展促使人类对未 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发掘,符合经济建设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耕地碳汇研究进展
    2025, 45(1): 82-88.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8
    摘要 ( )   PDF(3562KB) ( )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为了深入剖析耕地碳汇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借助VOSviewer软件对耕 地碳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梳理,重,点固绕研究主题、热,点和前沿开展图谱分析,系统归纳该领域的研究演 进历程、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对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结采显示:耕地碳汇研究日益受 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际研究集中于农业和环境科学,而国内聚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农业经济。德国和中 国是主要的研究成果产出国,该领域文献质量存在差异,文献间关联性不够强;国际研究热点包括土地利用对碳 循环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管理等:国内则关注碳循环、碳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 管理方法等;国际最新研究主题涉及溫室气体排放、耕地扩张、生态系统服务等,国内最新研究主题有县域碳收 支和invest模型、碳中和时空变化和生态系统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基因特征识别
    2025, 45(1): 89-95.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9
    摘要 ( )   PDF(3715KB) ( )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基因进行识别能够增进人们对遗产地生态、生产及生活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解,进而推动对 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案例,识别稻鱼共 生文化景观基因,对其进行图谱构建并分析特征。结采表明:稻鱼共生系统的景观形态由基于自然环境的基底 层,围绕农耕生产活动的社会层及以稻鱼文化为内核的精神层这3个层面共同构成。森林一溪流一梯田一村庄的景 观格局蕴含了青田先民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水稻一田鱼的空间生态位实现了生态功能的合理配 置与强大的自我调控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的巴彦淖尔市地名文化景观研究
    2025, 45(1): 96-101.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0
    摘要 ( )   PDF(3187KB) ( )  
    以巴彦淖尔市为研究区,基于DEM图像、地名志、历史文献和地图等资料,利用GS对巴彦淖尔市 4794个地名进行分类,并进行核密度分析、空间局部相关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地名空 间布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位于后套平原,水源充足,农业人口较多,地名分布密集;自然景观类地名比人文类景 观地名数量多,水文类地名和地形类地名占比较多,地区内地名命名选用水源和地形为首要考虑因素;西南部和 中北部地名数量密集,热,点程度较高,西北部和东北部以及东部由于地势较高为冷,点区域;历史上人们对河套平 原地区农业用地的利用以及水利的改造对巴彦淖尔市地名分布有深刻影响。研究表明,巴彦淖尔市地名类别与空 间分布受到河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最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碳目标下农业净碳排放时空演变及趋势预测研究
    2025, 45(1): 102-109.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1
    摘要 ( )   PDF(2648KB) ( )  
    基于重新构建的碳源指标体系测算全国30个省市(不包含西藏)的农业净碳排放,通过重心移动模型 和莫兰指数探讨其时空特征,并使用ARMA-LSTM模型对其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997一2021年中国农业 净碳排放量处于下降态势但存在年际波动,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从结构上讲,2008年前斋牧 业碳排放占比最大,但逐年下降,2008年后与农作物种植碳排放占比相近,农业能源碳排放和农地利用碳排放 以2019年为节,点分别占比最小;按照单碳源主导型、双碳源主导型和碳源均衡型以及单碳汇主导型、双碳汇主 导型和碳汇均衡型等方式划分,可以从碳源类型差异和碳汇类型差异2个角度将30个省市各划分为7种地区; 西南地区对农业净碳排放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农业净碳排放在“西北一东南”方向上越来越集聚,且其重心除 1998年外均位于湖北省和重庆市内。农业净碳排放呈现空间聚集分布,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地区, 低值聚类区则位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将于2035年达到-2804.43万t,农业实现碳中和;2025 年农业净碳排放强度相比于2020年下降68%,2030年相比于2005年下降96.37%,农业于“十四五”和“十五 五”期间可以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因子评价的村庄分类与规划引导研究
    2025, 45(1): 110-112.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2
    摘要 ( )   PDF(1941KB) ( )  
    本文将地处湖南丘陵地区岳阳市平江县以镇为单位明确村庄分类方法。第1阶段为村庄评价分析阶段, 构建人口因素、用地因素、灾害因素、生态保护因素、交通因素、产业因素、公共服务设施因素、历史文化因素 和区位因素组合的九因素评价体系,并完善评价因子和权重计算,完成各村庄九因素评价得分。第2阶段为基于 GS空间分析方法和评价分类标准,统筹考虑镇所在县经济水平和城镇体系层级,得到以三市镇为代表的岳阳市 平江县各镇域村庄分类结果。探讨实用性、科学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分类与布局方法并对应提出不同类型村庄 的规划引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耐盐碱根际促生菌的筛选
    2025, 45(1): 113-117.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3
    摘要 ( )   PDF(1897KB) ( )  
    为获得具有优良促生作用的耐盐碱根际促生菌,开发新的菌种资源,本研究从盐碱地互花米草植物根际 筛选促生菌,鉴定其盐成度耐受范固以及产IAA、产铁载体、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能力,对具有优良性能的菌 株进行16SDNA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8株耐盐菌具有不同程度的耐盐贼度,耐盐度范固为4%~10%, 耐碱度范围为8.5~12。对耐盐碱度较高的前7株菌进行促生能力鉴定,7株菌均具有产IAA能力,产量为5.02 26.39g·mL;具有产铁栽体能力的耐盐贼菌只有2株,分别为57.96%、64.87%;3株菌可以溶解无机磷,解 磷量为50~146.48mg·L;6株菌具有解有机磷的能力,解磷量为17.78~301.14mg·L。综合比较各菌株的性 能,H-3具有较高耐盐碱性的同时,在4种促生能力方面也表现较好,经测序鉴定,为Sutcliffiella sp.。本研究 得到的菌株可以为盐碱地改良和作物种植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芝初终霜气象要素指标及霜期特征分析
    2025, 45(1): 118-122.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4
    摘要 ( )   PDF(3951KB) ( )  
    为找出林芝初、终霜气象要素指标,本文利用近40~60年林芝气象站的资料分析了巴宜、波密、米林、 察隅的初、终霜指标及霜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林芝大部最早9月14日,最晚11月28日进入初霜,平均10 月20日:最早1月30日,最晚6月2日进入终霜,平均4月17日。西部无霜期为156d,中部在170~180d,东 南部在200d以上,墨脱大部在300d以上,墨脱南部河谷一带全年无霜。初霜(终霜)在2000年以后呈明显推 迟(提前),尤其是近10年推迟和提前速度更快。初霜期推迟率6d·10a,终霜期捉前率17d·10a,终霜的 捉前天数明显多于初霜的推迟天数,间接证明了林芝冬春季的一个变暖趋势。波密无霜期增长率25d·10,米 林增长率24d·10a,察隅增长率18d·10a,巴宜增长率14d·10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林园艺
    园艺植物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2025, 45(1): 123-128.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5
    摘要 ( )   PDF(1736KB) ( )  
    叶色突变是植物叶片比较常见的一种突变现象。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发生 叶色突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植物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植物产量下降,一些 严重的叶色突变甚至会导致植物死亡,因此与植物叶色突变相关的研究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园艺植物如蔬菜与我 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目前也已在园艺植物中发现了许多种叶色突变体并展开相关研究,本文主要从生理特性和 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园艺植物中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园艺植物中叶色突变体的应用以及仍待 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元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 45(1): 129-134.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6
    摘要 ( )   PDF(2796KB)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 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 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二者共生发展的影响因 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802处非遗项目中民俗类占比最高,其次是传统技艺类。在空间分布类型上,非遗项 目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但各类非遗的分布形态有明显差异。非遗与古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类似特征,即 西部地区聚集、东部和中部地区散中有聚;红色资源大体呈北密南疏分布。非遗与多元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以协 调发展为主,但从共生发展类型看,多数县市并不同步。河流水系、交通状况、文化、空气质量和民族等因素对 非遗与多元旅游共生发展影响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潇贺古道江华段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2025, 45(1): 135-139.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7
    摘要 ( )   PDF(3377KB) ( )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处环境受城市化影响,面临文化衰败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在中国高质 量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有效保护与传承成为工作重心。本研究针对潇贺古道江华段开展遗产廊道研究。遗产廊道 作为集生态、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线性景观,能强化遗产点间的连通性与整体性。本文通过最小阻力模型 (MCR)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步骤包括识别文化遗产、划定生态敏感等级、获得适宜性分区、模拟空间可达性以 确定廊道路线。研究发现:江华文化遗产点分布相对集中,且交通可达性高:适宜建设开发区域面积较大,敏感 性高的区域能雏持较好的生态健康发展;基于MCR得到的廊道潜在线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保护与管理策 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
    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进展
    2025, 45(1): 140-147.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8
    摘要 ( )   PDF(4094KB) ( )  
    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村宅基地转型事关农村人口经济发展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推 进。本文通过系统梳理CNKI及WOS数据库相关文献,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国内农村宅基地 转型文献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热点研究等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发文期刊以地理科学进展、Ld Use Policy等为主,研究机构主要为中国科学院;热,点研究关键词有土地利用转型、乡村振兴功能转型、transition、 rapid urbanization等,主要热,点研究类别有土地利用与宅基地转型、城镇化与宅基地转型、农村宅基地转型演变 特征等。农村宅基地转型未来应注重从耕地资源保护、宅基地“三权分置”、土地资源高效配置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主体嵌入式发展实践机制
    2025, 45(1): 148-153.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29
    摘要 ( )   PDF(1727KB)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灵武市梧桐树乡为案例,基 于嵌入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对该区域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梧桐树乡新型村集体 经济受到三重结构性力量的嵌入作用,即通过市场嵌入的形式,建立了公司制的市场经营模式;通过关系嵌入的 形式,激发了熟人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党组织嵌入的形式,确立了村集体统筹的组织地位。嵌入性发展的成功 经验得盖于农村经营模式改苹、熟人社会中互助精神与基层治理权威效应。因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 协调集体经济“市场一熟人社会一党组织”多重属性中的内在张力并构建起多重联结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
    2025, 45(1): 154-158.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30
    摘要 ( )   PDF(2449KB) ( )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满足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的需求。探析不同类型村庄为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如何选择合适的再利用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对贵 州省2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湄潭县进行实地调研,选取3个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基于ECRM战略模型构 建闲置宅基地再利用分析框架,分析了经营、有偿使用、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上市3种助推乡村发展的闲置宅基地 盘活利用模式,并从运行主体、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管理机制、资本供给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研究
    2025, 45(1): 159-164.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31
    摘要 ( )   PDF(1730KB) ( )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柱,特色产业集群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近年来,我国县域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特色产业聚集度不高、领军企业缺乏、高端增值环节薄弱、知名品牌 较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因此,各县域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充分认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提高服务意识,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 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研学闭环公益助农模式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2025, 45(1): 165-167.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32
    摘要 ( )   PDF(1815KB) ( )  
    本文聚焦乡村振兴“五位一体”中的人才振兴问题,以乡村文旅产业人才振兴为例,从科研群体的角 度出发,提出“产-研-学”闭环公盖助农模式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观点,围绕此模式的实现路径、特征、制约 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流园地
    贵州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5, 45(1): 168-172.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33
    摘要 ( )   PDF(2465KB) ( )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揭示了传统村落在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城 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面临人地矛盾加剧的问题,其中生态空间破坏、生产效率降低和生活功能区混乱尤为 突出。本文以贵州省镇山村、批林村和马头村为例,分析了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 态空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4一2024年,3个传统村落的生态空间显著增加,生产空间显著减少, 生活空间有所提升但比例较低。生态空间的扩展反映了生态保护政策的成效,而生产空间的减少则显示了传统农 业的弱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变,生活空间的改善则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地形地貌对“三生”空间的分 布和变化有重要影响,多种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引导、自然环境和人口变化共同驱动了传统村落空间的变化。 本研究为传统村落的空间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赋能三农的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范式摭论
    2025, 45(1): 173-177.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34
    摘要 ( )   PDF(1701KB) ( )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综合类高校图书馆和农林类高校图书馆,利用其文献资源、信息技术与人才优 势赋能“三农”开展知识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文章在分析高校图书馆新时代赋能“三 农”开展知识服务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代高校图书馆赋能“三农”开展知识服务的具体策略,阐明了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赋能“三农”开展知识服务的多维路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精准信息服务与咨询解答, 创新创业支持与孵化,多措并举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论粮食安全背景下湘西州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2025, 45(1): 178-180.  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35
    摘要 ( )   PDF(1680KB) ( )  
    本文分析了湘西州蔬菜产业目前发展的瓶颈及其原因,进一步探讨了依据湘西州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通 过政策引导、服务推动,科学调整蔬莱种植模式,加强专业生产基地建设、集约化育苗、绿色高效技术示范推广 和品牌化集群战略的对策,推进布局区域化、基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 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品种、品质、品相、品味、品牌”融合发展, 促使湘西州蔬莱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