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5, Vol. 45 ›› Issue (1): 82-88.DOI: 10.19754/j.nyyjs.20250115018
• 资源环境 • 上一篇
张晓佳 韦嘉胜 周慧太 吴宇丹 李海燕 唐花艳 石林妮
出版日期:
2025-01-15
发布日期:
2025-01-15
作者简介:
张晓佳(1998-),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通讯作者周慧杰(197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1-15
Published:
2025-01-15
摘要: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为了深入剖析耕地碳汇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借助VOSviewer软件对耕 地碳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梳理,重,点固绕研究主题、热,点和前沿开展图谱分析,系统归纳该领域的研究演 进历程、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对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结采显示:耕地碳汇研究日益受 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际研究集中于农业和环境科学,而国内聚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农业经济。德国和中 国是主要的研究成果产出国,该领域文献质量存在差异,文献间关联性不够强;国际研究热点包括土地利用对碳 循环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管理等:国内则关注碳循环、碳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 管理方法等;国际最新研究主题涉及溫室气体排放、耕地扩张、生态系统服务等,国内最新研究主题有县域碳收 支和invest模型、碳中和时空变化和生态系统等。
中图分类号: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耕地碳汇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 82-88.
[1]Smith P,House J I,Bustamante M,et al.Global change pres- sures on soils from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J].Global change biology,2016,22(3):1008-1028. [2]薛秀峰,张仕超,张煊赞,等。近24年三峡水库库尾重庆市 江津区耕地利用碳汇及碳足迹变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 划,2024,45(01):139-149 [3]Feng Y,Chen S,Tong X,et al.Modeling changes in Chinas2000 -2030 carbon stock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J.Joum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52:119659. [4]李海燕,周慧杰,莫莉萍。容县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 影响因素[J].农业与技术,2024,44(05):92-97. [5]金航,王惠敏,李煜。基于土地利用的西安市碳排放时空特征 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2,42(19):107-110. [6]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 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2):102-107. [7]Nesha M K,Herold M,De Sy V,et al.An assessment of data sources,data quality and changes in national forest monitoring ca- pacities in the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05-2020 [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21,16 (5):54029. [8]王志远,吴凡,万鼎,等.多情景模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 储量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23,43(11):G063-608. [9]Mahdipuor,Landi.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Land Use on the E. 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J.Jour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of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2010,14 (52):139. 10]Nisar S,Benbi D K,Toor A S.Energy budgeting and carbon foot- prints of three tillage systems in maize-wheat sequence of north-west- em Indo-Gangetic Plains [J].Energy,2021,229:120661. [11]Lal R.Carbon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soils [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7,12:303-322. [12]白洋,董雨瑞。中国耕地碳汇建设实施路径与制度完善[J]. 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2):46-53. [13]苏浩,李佳珂,刘坤,等。山东省耕地利用净碳汇变化与耕 地利用效益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24,44(05):864 -873. [14]薛秀峰,张仕超,赵修杰.近20a三峡库区(重庆段)县域 尺度耕地利用碳源/汇时空演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2024,33(04):882-894. [15]张慧,张力文,何正弘.东北农区衣业净碳汇时空分布及驱 动因素[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4,41(03):505- 517. [16]李海萍,李定恒,李豪.贵州省退耕还林还草潜在碳汇效益 评估[J].生态学报,2022,42(23):9499-9510. [17]王梁,赵杰,陈守越.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及其 碳足迹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07): 133-141. [18]宋艳华,王自威,袁晨光,等.河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农田 固碳能力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42(04): 143-148,180. [19]王绮,魏冶.基于非经济生物量的中国耕地碳汇空间分布研 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08):928-932 [20]王渊刚,罗格平,赵树斌,等.新疆耕地变化对区域碳平衡 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4,69(01):110-120. [21]刘英,赵荣钦,焦士兴.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汇及其变化分 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05):154-157,162, [22]杨宏玉,涂建军,杨乐,等。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收支平衡的 影响研究一以重庆市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1,33 (10):10-14. [23]张红燕,周字峰,张媛,等.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近30国 际竹林碳汇研究进展[J].竹子学报,2020,39(01):13- 23 [24]刘战豫,孙夏令.基于CiteSpace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进 展与热点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7):956 -961,929. [25]廖丽蓉,武明月,戴子熠,等。基于文献计量的滨海湿地碳 收支研究进展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22,41(01):32 -39,58. [26]吴保,杜剑卿,刘强,等.基于文献计量的青藏高原土壤呼 吸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3,43(07):2968-2977. [27]姜璐,余静。基于文献计量的牡蛎礁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J].生态学报,2021,41(18):7484-7491. |
[1] | .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的上林县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 76-81. |
[2] | . 乡村异质性视角下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差异性实证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4): 94-100. |
[3] | . 基于POI数据的G219云南段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4): 101-107. |
[4] | . 长株潭绿心保护政策对区域DVI时空演变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4): 113-117. |
[5] | . 中国农业碳足迹压力时空分异及其预测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3): 61-68. |
[6] | . 建设用地健康风险评估有关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3): 69-72. |
[7] | . 经济发达省域碳排放责任核算与优化[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3): 79-84. |
[8] |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模式及其前瞻[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3): 85-88. |
[9] | . 长株潭绿心视觉美学质量及视觉异质性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3): 93-98. |
[10] | .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在土壤环境中的应用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2): 104-107. |
[11] | . 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2): 108-112. |
[12] | . 东北边境县域的城镇化格局及其驱动力[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1): 62-67. |
[13] | . 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与城镇化时空相关性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1): 68-73. |
[14] | . 平凉市水土保持区划思路与成果分析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1): 74-78. |
[15] | . 基于可视化叙述性偏好法的社区绿道低碳出行环境评价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21): 79-8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