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主管单位:吉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合作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网络首发更多...

2025年, 第45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25-09-29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农业科学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景电灌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2025, 45(18): 1-4.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01
摘要 ( )   PDF(1741KB) ( )  
为探究不同颜色地膜对作物的调控效应,捉高旱作农业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本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 玉米为试验材料,以不覆盖地膜为对照(CK),研究了4种不同颜色地膜(透明、黑色、黑白相间、上银下黑) 覆盖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银下黑地膜覆盖玉米各生育期的株高和叶面积、生育后期的茎 粗和叶片数均显著高于CK,产量较CK显著提高了33.1%。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排序,各处理综合效应排 序为上银下黑>黑白相间>透明>黑色。综上,建议景电灌区玉米种植地膜颜色为上银下黑地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见乌头类药材鉴别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研究现状
2025, 45(18): 5-9.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02
摘要 ( )   PDF(1769KB) ( )  
乌头类药材(如川乌、草乌、附子等)作为兼具重要药用价值与毒性的传统中药,其准确鉴别与合理 应用是保障临床救治安全的关键。本文系统综述了乌头类药材的鉴别方法,涵盖性状、显微特征、毒性成分(如 二萜类生物碱)及药理作用的差异,强调区分不同植物药材对减少中毒事件的重要性。在司法实践中,乌头中 毒多因误食或炮制不当引发,统计学显示因中毒来源通常为药膳、药酒内服,故中毒的重点人群通常是有饮酒习 惯,职业易接触到乌头(如农民)的50~69岁的中年男性,且南方地区尤其是云贵地区多发。中毒的临床表现 为神经、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症状。法医学鉴定需结合尸检病理、毒物检测(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及生物碱 代谢分布来综合分析。未来需深化乌头生物威的毒理机制与代谢研究,完善鉴别技术,并通过公众教育减少中毒 事件的发生,为乌头类药材的安全应用与司法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蕲艾的植物形态和显微鉴定研究
2025, 45(18): 10-15.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03
摘要 ( )   PDF(5137KB) ( )  
对蕲艾的植物形态学对比和显微鉴定,明确蕲艾的独特性状。为蕲艾的鉴别、质量控制和合理开发与应 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蕲艾品质评价奠定基础。本文通过观察以及结合文献资料,系统地述蕲艾的植株、 茎、叶等植物形态特征;进行蕲艾的粉末制片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蕲艾的根、茎、叶进行切片制作,利用显微 镜观察其组织构造,研究表皮、分泌组织等显微特征。结采显示:蕲艾植株为多年生草本,茎部直立,被灰白色 柔毛;叶片羽状深裂,表面为绿色,背面密被灰白色的绒毛。显微鉴定显示,蕲艾叶上表皮细胞不规则,下表皮 有大量气孔与非腺毛;栅栏组织1列,海绵组织排列疏松。薄层色谱鉴别: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 位置上显示相同的颜色的主斑,点。研究揭示了蕲艾的植物形态和显微鉴定特征,所建立的鉴定方法科学、可靠, 可应用于蕲艾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钙果引种栽培与扦插育苗技术优化研究
2025, 45(18): 16-20.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04
摘要 ( )   PDF(1758KB) ( )  
本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平富生态林场(E11415',N25°54')及于都县银坑生态林场(E115°35', N2615')为试验基地,系统评估2020年春季引种的8个钙果(Prunus humilis Bunge)品系(编号1-2、1-3、1 -4、1-5、1-7、2-4、2-5、2-7)的生态适应性。采用标准样地法建立长期定位观测体系,分别在2022年5月 (上犹试验,点)和8月(于都试验点)2个关键物候期,测定株高年生长量、冠幅扩展度、地径增量等5项形态 学指标,结合冻害指数、病虫害发生率等5项抗逆性指标,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与Duncan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品系1-3和2-5在形态生长与抗逆性能方面均表现显著优势,其株高年生长量达48.3± 3.2m,冠幅扩展度超过0.9m2,抗逆性指标显著优于其他品系(P<0.05)。在杆插繁育体系优化试验中,采用 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系统研究ABT1浓度梯度(200mg·L1、300mg·L、500mg·L1)与浸泡时长 (30min、60min、90min)的交互效应。经300mg·LABT1溶液处理60min的插穗组表现最优,扦插成活率 (89.7%±8.5%)及根系生物量(0.68±0.07g)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拔变化影响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2025, 45(18): 21-24.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05
摘要 ( )   PDF(1747KB) ( )  
土壤胞外酶广泛存在于土壤中,与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和养分供应有着密切联系,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 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对于碳、氨、磷相关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在不同海拔下的响应机制和驱动因素, 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探究海拔变化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学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 展。通过分析不同海拔条件下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海 拔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养分循环和限制的影响。同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 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玉米秸秆复配基质配方筛选研究
2025, 45(18): 25-29.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06
摘要 ( )   PDF(2161KB) ( )  
以“甘农薯7号”“希森6号”脱毒苗为试材,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马铃薯生长及结薯的影响,结果表 明:株高/茎粗/叶片数,T3(玉米秸秆:椰糠:草炭土:蛭石=5:2:3:0,V/V/V/V)、T7(玉米秸秆:椰糠: 草炭土:蛭石=1:3:6:0,VVNV)基质组合促进效果显著;结薯方面,“甘农薯7号”,T2(玉米秸秆: 椰糠:草炭土=3:4:3,VNV)基质合格薯数量最多(398粒·1.3m2),合格率76.83%,优于蛭石;“希森 6号”,T8(玉米秸秆:椰糠:草炭土:蛭石=3:3:4:0,VN/V/V)基质结薯总数(564粒·1.3m2)和合 格薯数量(424粒·1.3m2)最高,分别比对照CK2高23.14%、90.99%,单株结薯2.17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昆明东川热区冬作云薯304马铃薯播种期与收获期优化探讨
2025, 45(18): 30-33.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07
摘要 ( )   PDF(2006KB) ( )  
本文研究了昆明东川干热河谷地区冬作“云薯304”的播种与收获期优化问题,通过田间试验与数据分 析,探讨不同播种和收获时间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9月中下句播种,1月下旬一2月初收获可获得 最高产量和最佳品质。气候因素如溫度和降水在生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合理调整种植时间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 适应性和生产效盖。研究结果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工程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茶树高度监测方法研究
2025, 45(18): 34-38.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08
摘要 ( )   PDF(5113KB) ( )  
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因高效灵活及高分辨率数据获取优势,在农业作物表型监测中作用凸显。茶树 群体高度精准监测对茶园管理及产量品质提升意义重大,传统人工测量耗时费力,难以满足现代需求。本研究通 过DJI Phantom4RTK无人机获取数据,结合POS与地面控制,点保障影像基准一致,经大疆智图处理生成亚厘米 级数字正射影像与,点云;通过DJI Phantom4多光谱无人机获取茶园多光谱影像,经大疆智图处理获取茶园NDVI 指数,并提取茶树区域。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数字表面模型(DSM)相减提取茶树高度,发现30m低 空飞行时冠层高度模型(CHM)与实测值决定系数(R)达0.8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6.8~7.8cm,反演 精度达90%以上。该方法为茶树生长评估捉供高效无损方策,精度满足规模化监测要求,有力推动粉准农业技术 在经济作物表型监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DBL-YOLOV8的砻谷机胶辊磨损检测
2025, 45(18): 39-44.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09
摘要 ( )   PDF(3013KB) ( )  
为解决工业环境下砻谷机胶辊磨损状态检测效率低、误判率高的问题,本文捉出一种玫进的YOL0V8 算法。通过在YOLOv8的主千网络引入轻量级网络Gost模型以实现主千网络轻量化,同时在SPPF模块后加入 DAttention注意力机制模块,增强网络对胶辊磨损特征提取,减少无关背景的影响;在颈部网络更换BiFPN结构 增强模型多尺度特征融合能力,保证实时检测中的信息流通和响应速度;采用LSCD-Had检测头进一步减少模 型参数量,提高检测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相比原模型,参数量和计算量分别减少了61.4%和 48.1%,mAP50提升了0.6%,检测速度可达到125帧·s,证明了所捉算法的有效性,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业科学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2025, 45(18): 45-50.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0
摘要 ( )   PDF(1776KB) ( )  
本文对植物功能性状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详尽的参考资料,并 促进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深入发展。植物功能性状作为植物适应外部环境所形成的生物学特性,在阐释群落生物 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阐述了植物功能性状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 绍了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其与环境关系、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以及性状权衡关系,分析了在生态系统管 理、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如性状测量准确性不足、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关 系复杂、多尺度研究整合困难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强调跨学科研究、拓展研究尺度与范固、关注全 球变化下的植物功能性状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森林植被恢复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5, 45(18): 51-54.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1
摘要 ( )   PDF(1726KB) ( )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内容,在纳碳释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沉 降营养物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森林植被的多样性属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在雏持生态 安全屏障、保护国土安全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对于水土保持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介绍了森林植被恢复对 水土保持的影响机制,总结了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困境,探索了森林植被恢复与森林生态保护的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枣仁穴盘育苗及芽苗砧嫁接技术
2025, 45(18): 55-57.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2
摘要 ( )   PDF(2260KB) ( )  
该项技术总结了一套利用酸枣仁进行穴盘育苗及以酸枣枣头为接穗,以实生酸枣芽苗为砧木的酸枣育苗 技术。本文就利用野生酸枣仁穴盘育苗、接穗的培养、芽苗砧嫁接、炼苗等方面进行介绍。该项技术操作简单、 用工少,嫁接成活率高,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有利于推广酸枣优良品种,捉高酸枣的产量和品质,助推 酸枣产业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科学
兰州百合组培苗温室直接移栽种球培育技术
2025, 45(18): 58-60.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3
摘要 ( )   PDF(1716KB) ( )  
百合繁殖方法较多,既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也可以进行有性繁殖。组培快繁可以显著提高繁殖系数,实 现优良品种的快速推广,因此,兰州百合建立了较完整的组织繁殖体系。以往兰州百合组培苗从组培瓶向外移栽 前需炼苗,耗费空间、时间及人力物力,且营养钵移栽培养后往往需经二次移栽进行种球培育才能达到商品种球 标准,用于商品百合种植。采用温室直接移栽种球培育技术不仅可以捉高兰州百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缩短种球 培育时间,而且操作简单,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猕猴桃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2025, 45(18): 61-64.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4
摘要 ( )   PDF(1746KB) ( )  
猕猴桃为雌雄异株的大型落叶藤本植物,其果实营养丰富,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药用价值。随着猕猴桃产 业的快速发展,有关病害的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炭疽病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而炭疽病在猕猴桃的 整个生长发育期都会发生,严重影响了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本文将从炭疽病病原菌分类、菌种鉴定、感病症 状、发生原因、侵染机制及监测预防等几个方面,对猕猴桃炭疽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猕猴桃炭疽病的有效防 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第三师棉花套种茴香高产栽培技术
2025, 45(18): 65-68.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5
摘要 ( )   PDF(1722KB) ( )  
为提高棉田复种指数,增加职工收入,推动第三师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棉花-茴香套种高产栽培 技术。从良种选择、播前作业、播种作业、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第三师棉花套种茴香高 效栽培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肥量对砂烟生长发育及烟叶质量的影响
2025, 45(18): 69-72.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6
摘要 ( )   PDF(2118KB) ( )  
探索不同施肥量对硃砂烟生长发育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为优化硃砂烟栽培措施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 以山东临沂烟区硃砂烟新品系T7-1为试验材料,在固定氨、磷、钾施用比例为1:1:2.5的条件下,设置了5 个施肥量梯度,系统比较不同施肥量对硃砂烟主要农艺性状、出砂率、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等指 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增加施肥量,有助于提升硃砂烟的出砂率、主要经济指标、烟叶外观质 量及感官评吸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环境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025, 45(18): 73-79.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7
摘要 ( )   PDF(3936KB) ( )  
本文聚焦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区,系统分析了2000一2022年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规律,阐明了气候变化 与人为活动对植被动态的交互作用机制,以期为该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基于2000一2022年 MODIS NDVI及年均温、低温、高温和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探究植被时空演变特征,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 定量评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植被的澎响。研究发现:近23年陕北黄土高原植被NDI随时间波动增加,速 率为5.7%·10a,植被改善区域占93.12%,其中79.28%显著改善;年总降水与研究区NDVI主要呈正相关, 面积为93.14%,且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正效应大于低温的负效应;人类活动主导植被NDVI变化,植被改善区人 类活动贡献率为80.33%,其中64.32%的区域贡献率超过80%,气候因子的贡献率仅为22.98%,且贡献率高于 60%的占比仅为3.69%。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0.42%和30.12%,且高值区呈现集聚 特征,贡献率分别占45.57%和49.12%;9种植被与年总降水量均呈正相关,气溫因素对草原的正向影响最大, 面积为80%以上。人类活动对荒漠的正向作用最大,但对草甸、草原和栽培植被以负面影响为主。2000-2022年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其中人类活动的贡献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共生视域下肇兴侗寨乡土景观多维转译机制研究
2025, 45(18): 80-84.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8
摘要 ( )   PDF(1746KB) ( )  
本文以文化共生理论为指引,聚焦肇兴侗寨乡土景观,构建“文化共生一多维转译”耦合分析框架,融 合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四维机制,深入剖析肇兴侗寨乡土景观在物质形态、文化内涵、生态关系等维度的转 译机制。通过将文化共生理论与多维转译机制相结合,打破传统乡土景观研究中单一维度的局限,从多个角度全 面分析肇兴侗寨乡土景观的转译过程和规律,旨在为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 导,推动乡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
2025, 45(18): 85-90.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19
摘要 ( )   PDF(4361KB) ( )  
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粮食安全核心区,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ESV)演变研究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2000一2020年多时期遥感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 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修正的ESV评估模型,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发现:耕地持续扩张(2216.98km2)与湿地面积骤减(1925.55km2)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价段性特征,综合动 态度由0.28%降至0.23%:ESV总量保持稳定,但内部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其中调节服务下降最为显著,水文调 节和气候调节功能衰退与湿地面积缩减直接相关;敏感性分析显示,ESV评估结果可信(CS<1),湿地和林地为 高敏感类型。研究证实,耕地扩张与湿地退化是生态功能衰退的主因,建议通过“三线协同”管控优化国土空 间格局,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模式与技术分析
2025, 45(18): 91-95.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0
摘要 ( )   PDF(1945KB) ( )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生活污水氨磷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受限于管网建设滞后与收集效率低 下,传统集中式处理模式难以适配农村污水处理的实际与新需求。基于国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及我国政策分 析,认为分散式处理是更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分析了分散式处理模式技术效能,并探讨单户式设备应用潜力,通 过集成如生物滴滤与人工湿地等低碳工艺降低处理能耗,结合生物炭材料优化系统碳足迹,使单户式设备兼顾氨 磷高效去除与碳减排目标。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针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居住特征,分散式处理中的单户 式方案切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降本增效、减污降碳的实际需求,为构建低碳导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捉供技 术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效液相色谱及液质联用技术在农业境调查中的应用综述
2025, 45(18): 96-99.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1
摘要 ( )   PDF(1737KB) ( )  
本文综述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液质联用(LC-MS或LC-MS-MS)技术在农业环境调查中的应 用。介绍了农业环境现状以及HPLC和LC-MS技术的原理与优势,详细阐述了其在土壤、水体、大气等农业环 境要素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对农药残留、重金属、植物激素等物质的分析。同时,探讨了该技术在实 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这些技术为精准掌握农业环境状况、保障农产 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捉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炭施用对农田土壤改良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5, 45(18): 100-105.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2
摘要 ( )   PDF(1777KB) ( )  
生物炭作为由生物质高溫裂解制得的富碳多孔材料,近年来在农田土壤改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 究表明,施用生物炭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和保水能力,提高土壤H和阳 离子交换量,增强土壤有机碳和养分供应能力,从而为作物提供更优良的生长环境。此外,生物炭还可调节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作为一种稳定的碳库,生物炭在土壤中具有长期固碳作 用,并可抑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农业生态系统碳汇捉升和减缓气候变化。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炭的制备 方法及其基本性质,以及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深入分析了生物炭施用 的环境与生态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生物炭在农田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产科学
松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季节性特征分析
2025, 45(18): 106-112.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3
摘要 ( )   PDF(2100KB) ( )  
本研究根据松花江(长春段)流域特点,在4个市(县)区布设6个监测,点位,样品采集时间分别为 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根据生物量及种群分布对研究流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进 行分析。结果表明,2024年度研究流域浮游生物种群结构丰富,季节性特征较为显著。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研究 流域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特征性分析,得出季节性变化特征,为该流域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 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林园艺
武选系列无刺花椒枝芽生长特性及整形修剪技术
2025, 45(18): 113-115.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4
摘要 ( )   PDF(1717KB) ( )  
无刺花椒因少刺易采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甘肃陇南选育的武选系列无刺花椒具有良好的少刺特征, 但在陇东南地区栽培推广中,由于果农对其枝芽生长特性不学握,沿用当地主栽品种大红袍的整形修剪方法,造 成了树体高大、产量低等不良结果,严重影响了推广发展。经过儿年的大田栽培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了武选系列 无刺花椒的枝、芽生长特性,选择出适合的树形,并形成了不同龄期的整形修剪技术和放任大树的整形修剪技 术,可为武选系列无刺花椒的栽培推广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长株谭绿心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研究
2025, 45(18): 116-118.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5
摘要 ( )   PDF(1718KB) ( )  
利盖相关者对于长株潭绿心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会影响到后续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制定,开展不同利益相 关者对于长株潭绿心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认知研究,可以优化绿心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配置,为长株潭区域实现可 持续发展捉供科学支撑、理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长株潭绿心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生态系统服务重 要性认知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利盖相关者之间认知差异显著,居民因生计依赖与教育缺失,显著低估调节 服务与文化服务,但对农产品生产评分高;游客则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体验需求,但对调节服务感知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
民宿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持续提升的实现机理
2025, 45(18): 119-124.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6
摘要 ( )   PDF(1966KB) ( )  
为持续捉升农村人居环境,本文基于贵州省L村的深度调查,通过复盘该村民宿产业嵌入提升农村人居 环境的发展历程,基于价值共同创造理论探讨各方在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价值创造行为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农 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的一个重要逻辑是政府、企业、村民多元主体参与价值共创共享,一个有效路径是民宿产业 嵌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能够有效捉升治理效率,各主体相容共识是人居环境价值共创的基础。政府赋能宅基地 使用经营权放活是形成乡村民宿与人居环境治理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构建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是民宿产业促进 人居环境治理提升的重要渠道。研究结果能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效实践借鉴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县域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绩效评价研究
2025, 45(18): 125-133.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7
摘要 ( )   PDF(2051KB) ( )  
为探究宣威火腿产业链运营过程中各环节的优劣势,发掘其产业链延伸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聚焦宣威 火腿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通过构建产业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产业链关 键环节深入评价分析。基于满分为5的绩效评分,技术创新和市场流通环节绩效评价得分各为3.77746和 3.65354,处于良好发展阶段,优势作用明显;而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和市场监管环节的绩效评价得分各为 2.70225、2.95148和2.58843,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仍面临诸多挑战。宣威火腿产业链的稳健发展要从内部影响 因素出发,把握优势,突破劣势;同时,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为宣威火腿产业链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视角下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分析
2025, 45(18): 134-137.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8
摘要 ( )   PDF(1877KB) ( )  
设施蔬菜是河北省蔬莱生产的重要形式,在保障全国尤其是京津蔬莱供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河北省设施蔬莱产业在专用品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新型设施结构及材料、设施智能装备研发等领域取得明 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河北省设施蔬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强化改旧建新力度、推进机械 设备研发、建设质量追溯体系等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5, 45(18): 138-144.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29
摘要 ( )   PDF(3566KB) ( )  
为准确掌握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及驱动效应,探寻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在测算2012一2022年山 东省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D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 影响因素。2012一2022年,山东省农业碳排放从6.184×10t下降至4.963×10't,经历了“绕慢下降一快速下降 一绕慢下降”3个阶段,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农业碳排放总量演变过程基本相似;山东省农业 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全省总体以及3大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 来源,年均贡献率达41.48%,且胶东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差异最大,省会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差异最小;农业 机械总动力与化肥投入是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且与各因子交互解释力较强。未来应加强低碳农业技 术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推广低碳农业发展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另外各地应深化区域间农业技术 交流与合作,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聚类分析的传统村落集群识别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5, 45(18): 145-153.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30
摘要 ( )   PDF(13259KB) ( )  
河南省传统村落是中原地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发展的关键载体,一定区域内的村落有着相近 的文化谱系及民俗活动,在地理与文化上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系统,共同塑造了区域独特的文化景观。针对河南 省传统村落集群的研究相对薄弱,未能将河南省传统村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针对目前传统村落单体式保护与发展的困境,本研究从集群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河南省传统村落集群识别体 系;深入剖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文化、特色资源关联表征,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识别河南省传统村落集 群;依据集群识别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动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返乡青年创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内在机制分析
2025, 45(18): 154-159.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31
摘要 ( )   PDF(2390KB) ( )  
返乡青年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动力,本文主要选取中宁县大战场镇35个返乡创业较为成功的青 年作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创业过程视角阐释返乡青年创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发 现,返乡阶段,青年在创业意念的驱动下,采取资源建构方式,解决创业初期困境,产生创业意向,并转化为创 业行为;建乡阶段,返乡青年在成长压力的驱动下,采取资源整合的方式,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留乡阶 段,返乡青年在成就动机的驱动下,生成创业能力,最终选择留乡并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维地理标志农产品外部线索对网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研究
2025, 45(18): 160-166.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32
摘要 ( )   PDF(2104KB) ( )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使得消费者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关注不断增强。网络 的虚拟性和信息不对称性致使消费者难以识别产品的内部信息,消贵者只能通过外部线索评估产品质量。本文旨 在探究地理标志农产品外部线索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原产地形象、产品声誉、认证标识对感知质量 和消费者信任存在显著影响,产品声誉对感知质量影响最为显著,认证标识对消费者信任影响最为显著;感知质 量在外部线索与消费者信任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产品熟悉度在外部线索和感知质量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当产 品熟悉度较高时,外部线索增强消费者感知质量;当产品熟悉度较低时,外部线索对消费者感知质量影响较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太行山区美丽乡村发展水平测度及实现路径
2025, 45(18): 167-170.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33
摘要 ( )   PDF(1729KB) ( )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太行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选取河 北省易县作为研究区,构建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分析易县美丽乡村发展特征 及实现路径。研究表明,2021年易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综合得分为0.2,产业兴旺与治理有效成为主要驱动力 量,但生活富裕维度与乡风文明维度成为显著短板。空间分析显示,中心镇与边缘镇的得分差别明显,这说明地 理位置和管理能力的不同,对发展有很大的限制作用。针对易县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易县乃至整个太行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捉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城丝苗米商标赋能与地理标志保护的战略探析
2025, 45(18): 171-176.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34
摘要 ( )   PDF(2047KB) ( )  
为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促进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聚焦增城丝苗米地理标志与商 标保护的困境与策略。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发现,其虽已获地理标志认证并建立商标体系,但仍面临假冒产 品泛滥、地理标志滥用、品牌推广乏力、保护意识薄弱及监管不足等问题。对此提出有针对性地对策建议:强化 品牌矩阵与线上线下推广,提升市场认知;规范地理标志授权与质量监管,保障产品品质;完善跨部门执法协 作,打击侵权行为;借鉴国际经验优化“地理标志+商标”协同保护模式;加强产业链主体的知识产权教育。旨 在通过融合保护机制提升增城丝苗米品牌竞争力,推动其向区域经济引擎转型,为同类农产品品牌化与乡村振兴 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流园地
植物保护专业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双轮双链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5, 45(18): 177-180.  DOI: 10.19754/j.nyyjs.20250930035
摘要 ( )   PDF(1739KB) (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关键在于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2018年,山东 省率先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工作,旨在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输送复合型专业人 才。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了“双轮-双链”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培养模 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及基层工作适应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人 才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更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