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5, Vol. 45 ›› Issue (10): 71-75.DOI: 10.19754/j.nyyjs.20250530017
• 资源环境 • 上一篇
康雄 申丽 彭娇婷 张克新 袁玉婷 杨雯珺
出版日期:
2025-05-30
发布日期:
2025-05-30
作者简介:
康雄(1999-),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通信作者彭娇婷(1981-),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能源经济与低碳农业。
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5-30
Published:
2025-05-30
摘要: 种植业碳排放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双重积极意义。研究根据PCC碳排放系 数法测算了2005一2022年贵州省种植碳排放,通过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LMDI)对贵州省种植业碳排放影响 因子进行分解。研究表明:碳排放总量和密度在研究期内均呈现出达峰回落“倒U型”增长趋势,排放总量在 2016年达峰值163.45万t,化肥是种植业碳排放的最大碳源,占比55.59%。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结构促进了碳 排放,而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规模抑制碳排放,且研究期内农业经济增长为种植碳排放的最大驱动因子(+408.19 万)。基于研究结论,对于贵州省种植业低碳化转型,得出3点政策启示:实施差异化减排政策、加强农业技术 创新、优化种植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 基于LDI模型的贵州省种植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0): 71-75.
[1]杜勒勒,张明军,王圣杰,等.中国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停滞 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8,73(09):1748-1764. [2]Bell M J,Cloy J M,Rees R M.The true extent of agriculture's contribution to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Environmen- tal Science Policy,2014,39:1-12. [3]冉光和,王建洪,王定祥.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变动趋 势研究[J.农业经济间题,2011,32(02):32-38,110- 111. [4] 孟庆雷,殷宇潮,王煜吴。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脱钩 效应及绩效评估[J].中国农业科学,2023,56(20):4049- 4066. [5]董晓龙,郑兰钦,连海峰,等.中国农业净碳汇的时空动态及 其驱动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24,38(04):1-11. [6]彭宸,贾俊松,余清项,等.中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及影 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24,37(06):1181- 1192. [7]West T O,Marland G.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carbon emissions,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2,91(1-3):217-232. [8]Zou XX,Li Y E,Li K,et al.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 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China [J.Mitigation Adaptation Strate- gies for Global Change,2015,20 (2):295-315. [9] 胡永浩,张昆扬,胡南燕,等。中国农业碳排放测算研究综述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3,31(02):163- 176. [10]赵先超,宋丽美,谭书佳。基于LMDI模型的湖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41(01): 177-183 [11]李薇,蒙平珠,李彩弟,等.基于LMDI模型的甘肃省种植 业生产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途径[J].作物杂志, 2023(05):264-271. [12]吴雅珍,马啸天,吴凯,等.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对亚洲国 家碳排放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一基于KAYA、LDI与 SDA分解的驱动力分析[J].生态经济,2023,39(12): 191-205 [13]高标,房骄,李玉波.基于STIRPAT模型的区域农业碳排放 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39(10):190 -197. [14]Ang B.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a practical guide [J].Energy Policy,2003,33 (7):867-871. [15]王兴,马守田,濮超,等.西南地区农业碳排放趋势及影响 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2): 231-234. [16]张洪字,赵炳坤,聂波,等.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 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2024,18(04):132-140. [17]王凤,彭娇婷。贵阳市交通系统碳排放影响因子分解实证研 究[J].农业与技术,2024,44(16):91-96. [18]唐菁,易露.中国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研究[J 0L].农林经济管理学报,1-13[2024-09-25].hp:/7ks. enki.net/kems/detail/36.1328.F.20240716.0941.004.html. [19]李宽,张弘,史磊。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空间溢出效 应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3,39(21):52-57. |
[1] | . 包膜型缓控释肥在主粮作物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9): 96-101. |
[2] | . 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9): 102-105. |
[3] | . 盐碱地利用农艺措施研究及应用进展[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9): 106-108. |
[4] | . 贵州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9): 119-123. |
[5] | . 基于Landsat8数据的香港近海海域叶绿素a浓度反演[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9): 124-130. |
[6] | . 基于熵值法的昆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8): 88-92. |
[7] | . 岷江上游生境质量与碳诸量时空演变及相关性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8): 100-106. |
[8] | . 气候变化对我国植被碳汇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98-102. |
[9] | . 不同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保护建议[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103-107. |
[10] | . 基于综合指标的八虎力河的河流健康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108-112. |
[11] | . 黄河流域夏玉米根系带水质模型应用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113-116. |
[12] | . 科尔沁沙地榆树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化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7): 117-121. |
[13] | . 基于长时序遥感数据的玉林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97-103. |
[14] | . 农户认知是否影响其耕地质量保护强度[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104-109. |
[15] | . HSPF模型在呼兰河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110-11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