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 ›› 2025, Vol. 45 ›› Issue (16): 95-100.DOI: 10.19754/j.nyyjs.20250830021
• 资源环境 • 上一篇
姜宇佳 范蕊 杨潇
出版日期:
2025-08-30
发布日期:
2025-08-30
作者简介:
姜字佳(2002-),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范蕊(2002-),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通信作者杨
潇(1980-),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8-30
Published:
2025-08-30
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草原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同时也是 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屏障,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受自然条件限制,内 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张,对草原 生态空间的挤压也越来越严重,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中,农牧民处于两难境地。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 内蒙古草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框架与内容,并设计了相应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分析,发现生态空间方面的指 标处于中等水平,需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提出了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强化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完善 生态保护制度等对策与建议,为内蒙古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图分类号: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内蒙古草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6): 95-100.
[1]李宏.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J].广西 社会科学,2021(03):96-101. [2]周立,董小瑜。“三牧”问题的制度逻辑一中国草场管理与 产权制度变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0(02):94-107. [3]常多粉。中国草原生态文明制度的变迁路径及影响因素一基 于25个草原治理政策法规的跨案例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84-91,138. [4]刘燕。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 [J].湖北社会科学,2016(03):5-9. [5]汪阳红,卢伟.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的总体思路 [J].中国发展观察,2014(01):29-30. [6]张红旗,许尔琪,朱会义。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 局[J].资源科学,2015,37(07):1332-1338. []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5,41(05):536-540. [8]党丽娟,徐勇,高雅。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及空间结构评价方法 一以燕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05): 193-197,203. [9]方创琳,鲍超,张传国。干早地区生态一生产一生活承载力变 化情势与演变情景分析[J].生态学报,2003,23(09): 1915-1923.[10]张传国,方创琳。干早区绿洲系统生态一生产一生活承载力 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 (02):181-187. [11]李伟松,李江风,姚尧,等.三生空间重构视角下的镇域农 村居民点整治分区一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01):139-143. [12]于辰,王占歧,杨俊,等。土地整治与农村“三生”空间重 构的耦合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07):447- 451. [13]齐飞,朱明.“生产一生活一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 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273-279. [14]李广东,方创琳.城市生态一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 与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01):49-65. [15]朱嫒媛,余斌,曾菊新,等.国家限制开发区“生产一生活 一生态”空间的优化一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经济地 理,2015,35(04):26-32. [16]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 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 (08):16-20. [17]潘陇,单太志,唐志勇。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理念下的市 布局研究一以温州市瓯海区郭瞿功能区为例[丁.规划师, 2014,30(S3):265-270. [18]徐东辉。“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下的佛山市迳口华侨 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J].规划师,2013,29(02):72-79. [19]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 微尺度分析一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 地理学报,2011,66(12):1707-1717. [20]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 68(08):1019-1028. |
[1] | . 宅基地立体利用模式分析与路径探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6): 80-84. |
[2] | . 基于PSR模型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6): 85-89. |
[3] | . 基于HSPF模型的呼兰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6): 90-94. |
[4] | . 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5): 48-54. |
[5] | . 贵州省台江县旅游碳足迹测算与碳减排路径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5): 66-69. |
[6] | . 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62-66. |
[7] | . 天津市耕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67-72. |
[8] | . 中国耕地非耕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73-79. |
[9] | . 秸秆基料化驱动草菇栽培的生态循环模式构建[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80-84. |
[10] | . 基于混合特征选择的面向对象土地利用分类[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85-88. |
[11] | . 黑龙江省产水量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4): 89-95. |
[12] |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云南省坝区县耕地连片化演变规律[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66-70. |
[13] | . 基于VEST模型的哈尔滨市碳储量时空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71-76. |
[14] |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减碳增收效应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77-82. |
[15] | . 玉米秸秆还田对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13): 87-9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